清末时期的福建造币厂及所铸造的银元铜元

分类: 清末时期造币厂及所铸造的银元 |
1、漳州军饷银元:
2、私铸光绪元宝辅币一套:
光绪二十年(1894年),闽浙总督准许福州东街乡孙葆晋利用个人名义集股购买机器开设商办银元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办银元局铸造了三种“福建省光绪元宝”银辅币,俗称“福角”,分别是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库平七分二厘、库平三分六厘。
http://s16/mw690/005Pl6ZLzy7aRCyNierdf&690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向朝廷参奏“各省铸造银钱请统由官办不准商人搭股及自行铸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福建接到户部咨文,称:“无论金银铜何项钱币,统由官办,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更不准自行铸造,行闽遵照”。时任闽浙总督边宝泉接旨后,不敢怠慢,急令“该商停铸,改归官制,以收利权”。
(3)光绪元宝七分二厘
http://s12/mw690/005Pl6ZLzy7aRzxdBSr4b&690
另有资料提出:当时又铸造一种“福建恭进”银币,正面有光绪半身像,背有图纹中“寿”字,直径3.93厘米,成色98%,重量36克。
http://s10/mw690/005Pl6ZLzy7aRAqvlZ789&690
在清朝末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导致了货币的贬值和新型钱币的出现,其中铜币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以当十铜元为主,当然也有其他面值的,而且铸造的铜元面值也是越来越大。当时全国各地都纷纷设立造币厂,发行银币和铜币。当时福建省也不例外,在清朝光绪26年,也开始铸造发行铜币。
福建在清朝先后设立了3个钱局,
最早的一个钱局是南局,在光绪26年设立的,该钱局主要铸造发行当十铜元,偶尔也会铸造一些当五文和当二十文铜元。其中当时铜元的材质是紫铜的,铸造工艺精湛。第二个钱局是西局,该钱局是于光绪31年开始铸造发行铜元,这个钱局有一个特点,只铸造发行当十铜元。第三个钱局是闽海关铜币局,俗称东局,该造币厂是在光绪31年设立的。也是铸造发行当十铜元,但是该钱局由于经营不善,所以铸造铜元的时间不长,就停止铸造了。
从面值上可以看出,福建省所铸造的铜币一共有三种面值,铸造数量最多的就是当十铜元,铸造使用红铜铸造的,也用黄铜铸造过少量的当十铜元,由于用黄铜铸造的当十铜元数量稀少,所以收藏价值是比较高的。我们在钱币收藏市场上所见到的福建省造铜元有三种,第一种是光绪元宝,第二种是大清铜币,第三种是中华元宝铜元。其中,福建省造光绪元宝一共有3种面值,它们分别是当五文、当十文和当二十文,其中,当十文铜元的数量是最多的,市场价格也不高,当五文铜元比较少,当二十文铜元的数量居中,它们的市场价格都高于当十文铜元。如果按照铜质来分,也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红铜铸造的,黄铜铸造的比较少,还有极少数是白铜的,一般白铜的都是样币收藏价值非常高,市场价格也很高。其中当十铜元有两种版别,一种是大闽关,一种是小闽关,就是按照铜元正面两侧的闽关二字的大小来划分的。
福建省造大清铜币也有3种面值,和光绪元宝一样,也是当五文、当十文和当二十文,其中当五文的大清铜币的存世量非常少,收藏价值也很高。当十文的大清铜币按照材质来分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其中,红铜的比较常见,黄铜的非常少。当二十文的大清铜币也有红铜的和黄铜两种,但是和当十文大清铜币不同的是,黄铜的比较多,红铜的很少。在钱币收藏市场上,自然是数量少的收藏价值大、市场价格也比较高。至于中华元宝铜元,目前还是比较多见的,面值只有一种:当十文,市场价格比较低。
(1)光绪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