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教案:长方体的表面积片段教学设计
(2016-04-22 10:52:09)
标签:
教育 |
一、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设计理念: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的表而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糊纸盒、做鱼缸、箱子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其计算方法都是以本课的教学为基础的。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不能根据给出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长方形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导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己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还学习了一些平而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而积的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差。这是在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本课借助于实物,搭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想象更大胆、探索更主动。
五、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课件
六、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师:长方体表面积展开教具。
生:用附1、附2做成的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刀、尺。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意图:复习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为新课做准备】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若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将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剪开变为六个面,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表面积有所体验,再引入表面积的概念就水到渠成。】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教师用课件演示长方体各个面的关系。
【意图:学生在测量、计算、比较、想象、观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既学习知识又能培养能力。】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意图: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再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饮料盒(如图),它的长、宽、高分别是6.5厘米、3.8厘米、10.5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是多少?
2、某型号洗衣机,高95厘米,底面长54厘米,宽50厘米,要给洗衣机做一个布罩,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
3、一个无盖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为3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
【意图:数学知识本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出示多个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比较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个性。】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发现?(提问学生回答)
九、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