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乡土课程》读书心得
(2018-05-11 20:33: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市级课题 |
《学校乡土课程》读书心得
——传承乡土文化
去年,我所参与的李学稳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准备开发以乡土资源为题材的校本课程,随后给我们每位老师购买了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其中顾志平老师所著的《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指导手册》让我收获满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在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村拆迁、乡土改革,很多文化遗产和乡土风俗都离我们渐行渐远,将乡土资源开发融入到学校的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本来我对乡土课程还有些模糊,对如何开发乡土课程思路还不清晰,读了此书才明白。“课程”“教材”“教科书”的概念很多,站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定义。顾老师在书中把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作了区别,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而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从课程、教材、教科书几个概念去理解的话,乡土教材只是实施乡土课程的教学材料,其形式除了作为核心的教科书外,还包括练习册、活动册、配套的视频音像等资料。乡土课程则是学校为实现乡土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切内容,其中包括了作为主要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料,也把控实施的环境、教师的配备、教学时空安排、课程评价与保障措施等。因此,乡土教材不是乡土课程的全部,单纯地从乡土教材去理解乡土课程,这是对乡土课程片面的解读。弄清了乡土课程的定义,内容有哪些?如何设计呢?顾老师在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面对我国这深厚的文化遗产,我们构建乡土教育课程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这个乡土资源是否适合孩子学习?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把一些健康度、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题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经验背景、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满足了孩子的兴趣特点,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发现、尝试。比如,工作室的唐老师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岗花木城作为题材,唐老师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孩子远距离的感受三岗花木城的美,再近距离的认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最后让孩子用树叶贴画的形式来表现。通过这个教学,让孩子们了解了我们三岗的特色以及意义,从而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并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
多元智能观认为:孩子的智力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每个人各具特色,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相当高度的发展。孩子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的乡土课程的活动形式也应丰富多样,努力促进孩子幼儿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以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将一切有利的乡土资源融入到这个大主题中。1、闹元宵: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这一天的各种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夜景灯火辉煌,人群熙熙攘攘,舞狮子、赏花灯、吃元宵……让孩子明白家乡富裕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作品的展现以绘画为主,也可手工制作表现。2、三河二龙街:带领孩子参观三河古镇的“二龙桥”、“二龙街”、“黄水井”等,了解赵匡胤、赵广义兄弟,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黄道”传说等等。尝试用线描的形式来表现家乡的美。3、莲湘舞:带领孩子走进柿树岗乡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这种以“莲湘棒”敲击,打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的舞蹈优美动听。艺术形式以刮蜡画为主呈现,也可用彩铅、蜡笔、线描表现,孩子们也会兴趣兴趣盎然的。
把这些乡土资源灵活地融入到区域活动中,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在广阔的天地间,让我们的乡土课程活动赋予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一直以来,教育的社会发展性方面就提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目标。而乡土文化便是属于这样一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社会情感很好的方式。这也是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让孩子回归自然环境,让孩子对家乡感到自豪的真实情感体验,对家乡的爱的情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上派学区中心校 何宏霞
2018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