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海门未扬
海门未扬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5积分
  • 博客访问:159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孩童意象探微

(2018-04-28 19:21:28)

古诗词中孩童意象探微(投稿)

海门市货隆小学   李燕华

【摘要】

“意象”由意和象组成,立象以尽意。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孩童”作为人物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因为其纯净无暇、天真烂漫、悠游自在,可以让诗人感受到宁静平和、返璞归真的象外之趣。

【关键词】

意象   孩童   返璞归真

“意象”由意和象组成。在我国古代,最早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诗人在作品中寄托丰富的情感,有的直白,有的隐逸,所以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这里的“景”和“物”就是“意象”。“孩童”作为人物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因为其纯净无暇、天真烂漫、悠游自在,可以让诗人感受到宁静平和、返璞归真的象外之趣。明朝李贽《童心说》中写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是的,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刘禹锡《伤往赋》中也曾表达出对纯真孩童的喜爱——“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诗人喜爱孩童也艳羡孩童,在他们的笔下孩童是“学垂纶”的“稚子”,是“撑小艇”的“小娃”,是松下的“童子”,是“短笛无腔”的“牧童”,亦是“怡然自乐”的“垂髫”。

一、以孩童为主体,咏少时欢歌

古诗词中写孩童的诗不多,而以孩童作为描摹主体的就更少,所以显得尤为可贵。诗人或描绘儿童游戏场景,或叙述稚子生活趣事,在展现童真童趣之余,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孩童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少时生活的怀想。

1.画像叙事显童真

白居易善写叙事诗,《池上》是其叙事诗中为数不多的一首以孩童为描述主体的小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一件小娃“偷采白莲”而又“不解藏踪迹”的趣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诗人对“小娃”的喜爱跃然诗间。画像高手还有胡令能,他的那首《小儿垂钓》脍炙人口,不加任何修饰,稚子“蓬头”,“莓苔侧坐”,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与之可以媲美的还有唐朝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学着大人拜月,只学其形,未解其意,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 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1又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七)》,给我们展示了一群“傍着桑阴”“学种瓜”的小儿女形象,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均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以高超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两个女儿幼年逗人喜爱的娇憨,同时也写出了两个女儿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劣,展露了幼女无邪无忌的纯真天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向往,感叹人之初生的纯净美。2

2.田园牧歌绘童趣

用孩童意象直接抒情、描绘童趣也是很多诗人常用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如袁枚的《所见》,他笔下的“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继而“闭口立”,从动到静,突然而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又如雷震的《村晚》,那个“短笛无腔”的牧童形象深入人心。这类以“牧童”作为意象的诗给我们谱写了一首首和平宁静又天真自然的欢乐牧歌,所刻画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当然,更叫人心生欢喜,禁不住怀想幼年的还有高鼎的《村居》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那种与少时同伴“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快无忧,那种“急走追黄蝶”又“无处寻”的搔首踟蹰,眼前景忆起幼时事,无奈时过境迁,只能在诗中咏叹少年欢歌。

二、以孩童为楔体,抒人生情怀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便是偶得之成功,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3诗中那个“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便是诗人抒情的楔子,诗人以儿童淡淡的一问作为引子,引出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悲怆,引出了反主为宾的悲哀,淡淡的一问于贺知章却是重重的一击,哀婉备至,久久不绝。而“儿童”的出现也使得全诗哀喜交加、别有意蕴,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可谓是妙不可言!

如果说贺知章是借儿童感慨久客伤老、人事无常的话,那么贾岛笔下的那个童子则成了诗人暗以咏志的楔体。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而出家,后结识孟郊,又拜韩愈为师,但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期又遭排挤,养成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他淡于名利向往归隐。这首《寻隐者不遇》充分表露了他的心境,短短二十字却又内容丰富,而“童子”作为诗中一个人物意象,则和“青松”、“白云”一样是“隐者”的象征,而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诗句更是独树一帜,他借以隐者的徒弟“童子”来表达他对隐士的崇敬,对归隐山林的渴望。

提起与孩童的问答,不由得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是一篇辞赋,但文中欧阳修与童子的一段对话却也是耐人寻味。萧萧的秋风在诗人听来是“栗然”,而在童子听来却是自然,童子成了触发诗人感怀的楔子:童子少不更事,明净坦然,而作者身居高位,目睹官场朝政之黑暗心生杂扰。而欧阳修的学生苏轼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也写到了童子,“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借由童子的鼾声映衬夜阑风静, 以“家童”涉世未深故而高枕酣睡,引出诗人虽历尽宦海浮沉却苛求心灵自由的洒脱情怀。如果说欧阳修是借以“童子”表达对纯净心境的羡慕渴求,而苏轼则通过“家童”表现了他对现状的坦然接受。

孩童意象,未必是为了对成人世界的精疲力竭、劳神伤志的予以否定,但确为那些仍然在红尘凡世中苦苦寻觅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可以返璞归真、复归自然的指引。

三、以孩童为载体,讽社会百态

很多时候,诗人因为时世朝政无法直抒胸臆,变会借各种意象来抒发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孩童因为其天性纯真、悠然自得也成了诗人抒情言志怀古讽今的载体。

嗟无奈折腰之愤

《百忧集行》是杜甫晚年的一首诗,当时他栖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穷困潦倒,只能充当幕府,靠在主人面前强颜欢笑勉强度日。诗的首句没有写忧,而是对年少快乐时光的回忆,却以小儿啼哭索饭结尾,遥想自己年幼时不愁吃穿,而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在饥饿中度日,诗人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做对比,哀喜交加,令人心酸。杜甫内心的悲痛愤懑充斥于整首诗中,清朝杨伦在《杜诗镜栓》中这样写道:“聊以泄愤,不嫌径直。”诗人以两个不同的少儿境遇嗟叹自己晚年生活的凄苦和无奈。与杜甫的《百忧集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宋代诗人吕本中的《连州阳山归路》,诗中以“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南朝”作喻,以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道出心中无限痛楚。

诉朝政战乱之苦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其中《羌村三首其三》中以一句“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表现出战乱的危害,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1同样写“安史之乱”的还有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儿童眼中的“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中“月”暗指“杨贵妃”,也指表面奢华的唐盛世。“诗仙”李白洒脱不羁,初见杨贵妃时惊叹于其盛世美颜,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才有了“会向瑶台月下逢”,但多年在宫廷逍遥的李白也逐渐看透,贵妃之祸,安史之乱,借以此诗表现其矛盾重重的内心,想走却又不忍离去的忧愤之情。

斥小人惑政之恶

《花影》是苏轼的一首写景小诗,实则为一首讽刺诗。因为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故而“几度呼童扫”,却“扫不开”,“童子”作为仆人的角色出现在诗中,但也暗指苏轼,如果说“花影”指祸乱朝政的小人,那么苏轼就是那欲扫影的“童子”,无奈朝代虽有更替,但小人却不穷。

叹百姓生活之辛

元好问曾写过三十首《论诗》,这些诗作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但他写过的一首小诗《倪庄中秋》却风格迥异,借由自己的人生经历反应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以少年不知愁滋味映衬百姓生活之辛。唐朝诗人殷尧藩的《同州端午》则以“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写出了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奔波之苦。

我国古代试卷浩如烟海,各类意象俯拾皆是,但每一种意象并非单独存在,“孩童”意象亦是如此,必须将其放入诗作中,通篇品读赏析,才能更好地感受藏在其背后的审美意趣。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2.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09-413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53

阅读(462)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