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2018-07-27 14:44:45)
标签:
经济管理管理论文 |
分类: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
引言
- 所建立的理论的质量和强度是评估科学研究者对科学领域贡献和影响的黄金法则。
3.1 理论和理论建构
3.1.1 什么是理论?
- 一个有关概念和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论据,它用来解释为什么某种后果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
可以在抽象和操作两个水平上形成理论
- 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直接的对照物(如社会地位)。抽象的理论由概念和命题构成
- 操作性概念能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如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操作的理论则由变量和假设构成。
大多数实证性论文,从验证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的是对变量进行清晰的界定、根据概念和命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而对理论的抽象和操作性两个方面往往没有清晰的区分。因此,尽管我们认识到理论在抽象水平上的差别,但在我们的讨论中,概念和变量以及命题和假设的含义都是等同的。而且,我们将理论建构当做实证研究的一个部分,而将理论看做一篇实证性论文中的最终产品。
理论性文章和实证性文章的区别
- 大多数理论性文章会回顾和评论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以此作为建构理论的一部分,但它们不需要有数据。
- 在实证性文章中,所阐述的理论的价值是与所报告的数据密不可分的,这些数据应当是理论成立的基础;或者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支持基于理论所做出的预测。
3.1.2 中层理论
- 我们所说的理论就是Merton(1968)称之为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中层理论(middle range theories),理论家是指那些通过实证研究提升组织和管理知识的研究者。
中层理论是相对于宏大理论(grand theories)和细微理论(trivial theories)而言的
- 宏大理论就像一种范式,代表那些广泛意义上共享的信念和看法,这些信念涉及世界的起源、本质以及运作的基本法则
- 细微理论被Merton称为“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它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常识
- 中层理论在全面性和抽象程度上都是中等的,目的在于通过抽象化的学术概念去揭示所观察到的特定情境条件下的现象背后的模式。有边界,它只适用于某些现象而非所有的现象,提倡者力求在研究的集中性和全面性、精确性和广泛性之间取得平衡。
3.2 中层理论的构成
- 理论建构应当包括什么(what)、怎样(how)、为什么(why)和谁(who)这样四个 成分。明确地说,理论是进行解释,而非仅仅描述
3.2.1 有关概念
- 概念: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一种表达和说明
- 概念的外延:概念适用范围的大小。
概念和变量的关键差异
- 变量和概念是表达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方式。变量是对于概念的一种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被测量。所有的变量都应当可以被赋值。
在建构中层理论时,通常要考虑完备性和简洁性两个标准(Whetten, 1989)
- 完备性: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将所涉及的因素都包括到理论中来
- 简洁性:剔除那些不能够增加解释力的变量从而确保以尽可能少的概念来建立理论。
最好的研究是那些能够使用最少的概念对事物或现象提供最全面的解释的理论
3.2.2 命题和假设
主要区别:
- 命题涉及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 假设将命题涉及的广泛的关系以更为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3.2.3 机制或原理
有三种关系可以被用来建立中层理论:
- 直接关系,即那些用箭头把两个概念直接连在一起的图所表示的关系,如X→Y。
- 间接关系,包含中介链的关系,比如X对Y的效应被认为是“通过”一个中介的概念产生的,我们把它称为Z中介变量(X→Z→Y)。有一些标准的统计方法可以检验特定X和Y之间的中介水平。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层理论都会提出“完全中介”而不是“部分中介”关系
- 调节作用。要强调的是,调节变量(我们且称之为Z调节变量)调节的是一个关系,而不是一个变量。在图形化的模型中,很容易区分中介变量(Z把X和Y 连接起来)和调节变量(Z的箭头对着的是X→Y中间的“箭头”)。
3.2.4 边界条件
- 一般来说,研究者可以通过明确三种情境限制来定义 一个理论的边界条件:人、地点和时间
3.3 理论建立与理论贡献
3.3.1 理论的社会建构
- 理论建构涉及研究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和相互影响。有两个途径,向学术同行寻求建议和反馈,研究者之间的思想刺激
- 建立理论的过程由几个重要的活动构成:发现和选择研究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对解释或者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合适的解释或者方案,以及根据实证数据建立理论等
3.3.2 发现并选择研究问题
综合真实和有趣两个标准来选择研究问题,但又要谨防与现实粘连得过于紧密。因为:
学者与实践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学者对于管理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了解之后,从实践中暂时撤离出来,独立地对现象进行理论的思考
- 建立理论涉及想象力和创造性
- 过于强调与现实匹配会使得所建立的理论倾向于与那些有权势的组织人物保持一致
- 无法从更加抽象的视角去理解现象的本质。
3.3.3 做出理论贡献的方法
四种发展理论的方法。
深化(elaboration):在已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具体、精确和严谨,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通常策略是
- 增加调节变量,显示原来理论中的命题或者假设在不同条件下有所不同。
- 在原有理论中的变量之间增加中介变量,揭示原有理论中 的两个概念或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的过程
竞争(competition):针对某个已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理论,却做出与原来的理论针锋相对的解释
整合(integration):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深化、繁衍或者竞争的方法。
3.3.4 理论建立过程中的演绎和归纳
- 演绎导向的理论家将主要精力用于回顾以往的理论,从中发现空缺、不一致或者缺欠,以便提出新的概念和命题来弥补这些不足
- 归纳取向的理论家认为,由于社会现象非常复杂,人类对它们的了解不够,理论应当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现实,研究者应当积极而紧密地贴近现实,并系统地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3.4 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 保留这五个东西并将它们做得很好,从而构成理论的一部分。这五个被误认为是理论的东西包括:参考文献、 数据、变量、研究假设和图表。
3.4.1 讲述一个故事
- 科学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
- 一篇理论性强的文章应当从理论根据上来阐明其贡献,而采用某个新样本或者在某种新情境下验证理论并非理论贡献的基础
3.4.2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他人成果
- 在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选择那些更加经典、更具权威的作品,也要选择那些发表在等级较高的学术杂志上的文章。通常准备将文章投寄到某个杂志,最好要引用这个杂志上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章。
3.4.3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 作者要在过去的实证发现之外建立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不要让事实和数据自己说话,而是利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来提出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的问题,或者运用这些发现来支持建立假设的逻辑论证
3.4.4 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 提供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框架和类型并且提供有关的调查数据,并不构成理论或者理论的主体
3.4.5 为研究假设进行的推理
- 解释为什么两个变量具有所预测的那种关系
- 必须将所有的研究假设联系起来而不是让它们相互孤立。正是研究假设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理论的核心。
3.4.6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 运用框图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研究者所建构的理论,便于让读者理解,还能够帮助或者训练研究者更为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理论架构。
3.4.7 结束并继续故事
- 不仅使得修改后的理论内部的各
个要素在逻辑上是一致和流畅的,而且要保证理论与数据之间是一致的。
3.5 结语
前一篇:第2章-研究的起点:提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