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攀高峰】扎谈1:

标签:
文化喜剧小说杂谈 |
分类: 王三怪客堂 |
【读好书·攀高峰】扎谈<1>
袈裟南台
一个号召读书的社会一定是好社会,读书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个喜欢攀登高峰的民族一定是优秀的民族,攀登就有希望。
国家号召读书,倡导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协在制订“攀登”计划,都是好消息,这是一个民族向上的标志,是在向高度文明进发,欣喜之余,不免想说几句。
读书就要读全世界最好的书,攀登就要攀全世界最高的峰。这道理人人明白,问题是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世界文学最高峰在哪里?这是需要说一说的。
啥书好?各人要求不一样,牛说草好,狼说肉好,关键在你需要什么,所以读书的第一要义是择书。这道理到市场上买菜的家庭妇女都知道,如果抱着拾到篮篮里都是菜的想法,碰到什么读什么,或者跟风阅读,听哪本书吆喝的声音大就去读,你可能天天都得吃土豆,中的是菜贩子的招。
不愿被人喂书的一定是有主见的人。自主择书,当然是范围大一点好,各小区门口都有菜贩子转悠,他们没有权力喂,但品种可能比较单一,特别是靠庄稼地近的地方就更要注意。庄稼地不是自然保护区,不是哪棵草的颈项硬就能野蛮生长,你颈项再硬还能硬过老农的铁锄头,好坏基本就写在农大爷的脸上,所以选择的余地就有限,如果不想走出小区,不一定天天吃土豆,但也跳不出萝卜白菜的掌心。所以,要择好书,还得在世界范围内着眼。
有专业的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用人教,文学书籍啥样的算好?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教导过,“文以载道”,文学作品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文”与“道”。“文”是指艺术性,“道”是指思想性,一个是“味”一个是“营养”,这叫好书择文道。
艺术性的高低多时候受制于文学形态。文学形态主要有“正剧、悲剧、喜剧”三种。三种各有特色,但不是平分秋色,技术含量有高低之分,择主要就择这个。各人期望不同,可以各取所需,但要挑最上等,就要分清金牌、银牌、铜牌。“文”的特征是“美”,谁美得最金,谁是银铜,下面分析。
思想观念表面看五花八门,气象万千,但也超不出“黑,灰,白”三大类。一般人都以白道为正为上为尊,黑道为负为下为卑,灰是中间色,有黑有白却不黑不白,所以上下正负尊卑都算不上。黑白界限分明,常有斗争,有时候还很激烈很尖锐,中间色则常左右摇摆,有时很受宠,黑白双方都要争取,有时也不太受待见,难免会受双方攻击,要受夹板气,日子不一定好过,这是想投机取巧者的尴尬。
“白道”的尊者,宋代大儒张载有个很著名的言说,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道”的一个较高标准,也是文学道尊的中国标准。立“中国标准”是必要的,攀高峰绝不是去爬别人立的标杆,那只是踩别人的脚印,而是自己立一个比它更高的标杆。这叫高峰立文道。这个“立”是创立,是自立门户,自立门派,只有自己立起来你才能成一派宗师。
但我们不能期望文学作品都“横渠四句”,人参大补,但真正养人的还是粮食、水果、蔬菜,不是人参没关系,关键要能让读者真受益。
文学照亮生活,要能给人光明、温暖、希望、方向和信心。文学不能给人物质的光和暖,精神的光和暖是什么?说到底无非“文化”二字。“一语惊醒梦中人”,“一句好话三冬暖”,就是文化的光和暖。
文化有千百种说法,从本质看,就是存在于人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学作品塑造人,文化就从文学人物的言行中体现出来。
文学照亮生活就要推进人类文明建设。文学是文明的光华,文明是文学的内丹,文学之光就是文化和文明发出的。文化有光明面有阴暗面,文化的光明面便是文明,所以说到底,文学之光的本质其实还是文化,看文学作品载的“道”,就是审查其文化的先进性。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光明有阴暗,我们就要选择那些光明较多的作品,你趋向阳光才能得到阳光,漆黑的夜里是晒不着太阳的;揭露黑暗的作品也可以读,但你读的目的不应是求取光明,而是为了驱除黑暗,改造黑暗,变黑暗为光明。这你就得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你是齐天大圣,就挑揭露黑暗的作品读吧,阎王爷我也不怕,生死薄我也改得,黑暗我一棍戳死它;未成年人最好暂不触黑,还是先摄取光明,等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再大闹天宫铲除黑暗不迟,正义要扶持,自身的安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