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遗像碑》果真吴道子所画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所立吗?
(2015-03-23 10:46: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探索 |
郴州文庙位于义帝陵南至燕泉路一带,主庙占地16亩,曾是郴城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960年,文庙成为长沙华中烟厂迁徙郴州的临时厂房,奉祀《至圣遗像碑》(孔子石刻像)的遗像祠作为烟厂的机修车间,其碑于1969年遭到破坏并埋入地下。从此,《至圣遗像》消声匿影,就连照片也难以寻觅。近年,一张郴州文庙《至圣遗像碑》的拓片悄然出现在文物收藏界。获悉信息,郴州市文物管理处千辛万苦寻找到它,并将其收录在《郴州金石录》一书的首页。当笔者拜谒此碑,不禁感慨万端,欣然命笔,溯流穷源,略考如下。
一,郴州《至圣遗像碑》中的孔子石刻像。
郴州《至圣遗像碑》拓片纵高234厘米,横宽100厘米。碑正面阴刻至圣孔子像,像高约有160厘米,有如真人般大小。孔子着袍服,拱手站立,头巾盖顶,须发甚密,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手心相向水平相合在胸前。至圣孔子像左侧佩剑,剑柄朝后,神态端庄慈祥,富有学者风度。
《至圣遗像碑》碑首篆刻“至圣遗像”四字,右下方竖向阴刻行书“吴道子笔”四字。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久负盛名,被后人称之为画圣。他用状如兰叶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称之
孔子石刻像存世不多,其中存于曲阜孔庙圣迹殿内的有《司寇像》、《凭几像》、《颜子从行像》、《行教像》、《米芾赞孔子行教像》、《夫子小像》等八块孔子像刻石。其中《夫子小像》和《行教像》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夫子小像》石高73厘米,宽38厘米,亦称《夫子小影》,传说是晋朝顾恺之所原绘。《行教像》石高228厘米,宽91厘米,画像上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赞诗,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画。
孔氏家庙除山东曲阜北宗孔庙外还有浙江衢州南宗孔庙。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赵构因金兵进犯举朝南迁。此时,被御封“衍圣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及其部分孔氏族人追随南渡至衢州落脚。次年,高宗又御准孔端友等在衢州兴建孔府孔庙,在此生息。至此孔氏后裔,便形成了南北二宗。
衢州孔庙有一座曲阜孔庙所没有的建筑,名曰“思鲁阁”
衢州《先圣遗像碑》和曲阜《行教像》都相传源自吴道子,两石刻都篆刻十六字孔子赞诗,但孔子石刻像造型上有一定的出入,主要的差别在画像的佩剑方式。然而,衢州《先圣遗像碑》与郴州《至圣遗像碑》的孔子石刻像却有惊人的相似,似乎是一脉相承。
一般人以为吴道子曾绘“孔子行教像”
《万历郴州志·卷二·佚官表》和《嘉庆郴州总志·卷二十五·职官》记:“孔端友,建炎四年由衍圣公为知军。绍兴元年,典宫观。”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和卷五十三记载:孔端友建炎四年(1130年)知郴州。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郴州宜章县李冬至率领瑶汉农民起事,宋高宗怪罪孔端友处置不当,三月免去孔端友知郴州一职,改任“提举洪州玉隆观”
倘若衢州《先圣遗像碑》确为孔端友南渡后所立,而郴州则是孔端友南渡后第一任职的地方。那么,与《先圣遗像碑》如出一辙的郴州《至圣遗像碑》就有可能为知郴州孔端友所立。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郴州《至圣遗像碑》的由来
关于郴州《至圣遗像碑》,郴州古代方志鲜有记载,只有《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古迹》记:“孔圣遗像碑,立于学宫大成殿之后。碑高丈余。右方镌‘吴道子笔’四字。”寥寥可数的记载语焉不详,长期以来,郴州《至圣遗像碑》的由来只是一个谜?
郴州《至圣遗像碑》拓片左上方有题记,为我们正确揭晓这个谜底提供了实证资料。其题记由《郴州金石录》编者释读如下:
先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万世帝王之师也。前代允名臣议,国子乡学俱奉木主。惟阙里有圣像,盖圣人之居,固宜因其形容俎豆之尔。楚之黄梅邑庠,独有石刻造像。古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县治五里。旧有桥,石覆其上,为风雨尘泥者,不知几何年,人皆未察也。偶有良骥经此,跪弗前。乘者曰:‘必有神物。’亟扶石以水拭之,则上篆‘至圣遗像’
大清顺治拾参年岁次丙申夏月吉旦。
奉直大夫治郴州事邓源瀳、同知孔东周、判官薛兆潜、吏目王兴邦、儒学学正江陵许师邵、训导武陵胡虞孙。
由此可知,郴州《至圣遗像碑》题记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于碑记文字有残缺,其“良骥跪桥现圣像”一事发生在郴州还是外地尚不明了,也就是说郴州《至圣遗像碑》到底是在古碑上加新题记还是顺治十三年全部重刻的新碑必须考证才能确定。
明郴州进士、代理吏部尚书何孟春曾作《先圣遗像记》。该记收入《嘉庆郴州总志·艺文》,其记开篇记曰:“吴道子画先圣遗像入石刻者,春尝见于河南开封及诸府学,而今重获拜瞻于此。比较他凡墨本大抵相同,岂一皆摹自驿粱欤?”何孟春记余下篇幅及附文主要围绕怀疑“今世传遗像,颔颊间须髯甚盛”是否成立一事展开讨论,结尾署作记时间为“正德庚辰年月吉”
显然,《先圣遗像记》是何孟春为《先圣遗像碑》的题记。这块《先圣遗像碑》立于何地,原记并未明确。正德庚辰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查《明史·何孟春传》,何孟春正德初出任河南参政,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抚云南。由此可见,何孟春《先圣遗像记》应该记于云南。1999年重印何孟春《何文简公遗稿》中《余冬叙录·卷二十六·圣贤事迹考辨》收录何孟春《先圣遗像记》中“而今重获拜瞻于此”遂改为“
何孟春《先圣遗像记》云“河南开封及诸府学”都立有“大抵相同”的《先圣遗像碑》,说明郴州《至圣遗像记》:“前代(明代)允名臣议,国子乡学俱奉木主。惟阙里(孔子故里)有圣像,盖圣人之居。”不尽准确。明代有不少州府学宫都立有《先圣遗像碑》,而郴州是否也有《至圣遗像碑》却缺乏实证。引人注目的是何孟春提出了这些《先圣遗像碑》可能“皆摹自驿粱”推论,驿粱极有可能是《先圣遗像》的范本的由来,何谓“驿粱”
南阳内乡县文庙现存《宣圣遗像碑》是解答“驿粱”
《说文》:“桥,水梁也。水梁者,水中之梁也。”显然,郴州记“良骥跪桥现圣像”与广州记“驿梁马伏得石像”实为同一传奇的不同版本,即围绕“吴道子笔”的“孔子遗像”重现的传奇故事。那么,郴州《至圣遗像碑》、广州《宣圣遗像碑》、内乡《宣圣遗像碑》及“河南开封及诸府学”《先圣遗像碑》都有可能源自这个范本。
那么,这个传奇的故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及什么地方呢?安徽财经大学苏成爱在《〈全元文〉所见重出陈澔佚文考校》(载《文教资料》2008年29期)一文中给出了答案。
陈澔(1261~1341),字可大,号云庄,都昌(今九江市都昌县)人,朱熹四传弟子,曾长期隐居,后为黄梅县教谕、白鹿洞经师,因所撰《礼记集说》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用书之一而闻名于世。苏成爱先生发现《全元文》收入了陈澔《夫子石刻象记》和陈可大《宣圣遗像碑记》两文,系陈澔同人同文的不同版本。现将苏成爱先生考校版摘抄如下:
癸亥仲春,沔阳景陵簿靳叔良以公务抵江陵,游玄妙观。观唐吴道子图形砖,笔劲而古,貌恭而安。摩挲审视,知为先圣燕居之像。询其由,黄寇曰:“近有当道罗封者,过水梁,马嘶伏不进,鞭策数四,逾退却。命隶视之,报粱石有像,遂至于此。”靳归,以告僚属幕佐陶景山,力请移文,取置江陵崇文阁,打碑像以归。
越四年,泰定丙寅秋,予寓梅庠,陶君言事之本未甚悉。一日,于李和甫家塾得其像。呈令尹、景山、李君,跃然以喜,而感亦随之。曰:“仲尼,日月也,孰得而逾焉?吴生,神笔也,千载陆沉,复见今日。仰先圣之灵,昭昭赫赫。遗像所在,自有神物守护而撝呵。隋文镇石之语,亦固甚矣。”于是捐俸钱,命工勒像于石,俾从瞻仰乎。
元泰定丙寅,即泰定三年(1326年)。陈可大任黄梅县教谕(寓梅庠)
不仅如此,黄梅县《宣圣遗像碑》还是郴州《至圣遗像碑》的摹本。郴州《至圣遗像碑记》记:“楚之黄梅邑庠,独有石刻造像。”又记:“郡之司训武陵胡虞孙经黄梅来,捧是像(黄梅《宣圣遗像碑》拓片)于瀳。”郴州知州邓源瀳偕同僚于清初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爰鸠工勒之石以求其传”
这就是郴州《至圣遗像碑》的由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