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标签:
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设计教案数学 |
分类: 教案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对称轴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数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小衣服等。
学生:信封袋(圆片、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学习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游乐场:
{改:游乐场,让学生说游乐场看到什么?旋转木马、开动小火车,运动起来。
导入:老师觉得这两只风筝蝴蝶、蜻蜓最美。}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 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板书)
二、教学新知。
1.师:葫芦、水杉、衣服(教具)对称吗?为什么?
生:对称,对折,两边一样(没有多出的地方)
{改:怎么对折:沿着这条线,左右折,发现两边没有多出的部分,完全一样。
师:像这样两边完全一样,叫“完全重合”(葫芦之后,水杉、衣服巩固)
师:沿着这条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先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生:窗户、人体。
3.
{改:你怎么说它是轴对称图形?找到中心线,我们在轴对称图形中把这条线叫“对称轴”。}
4.
沿着中间的对称轴对折,不能完全重合,有多出来的角。
5.
6.
学具大,小装进信封袋里。
加一份学案,多判断。
{改:学具大,小装进信封袋里。
加一份学案,多判断。}对称轴不止一条。
三、习题巩固。
1.0-9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2.
生讲,师展示剪剩下的轮廓。(画一半,剪开,展开轴对称图形)
3.
四、课堂总结
1.
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
五、教学反思
1.对称图形——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生活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是轴对称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2.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