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糖果》教学实录

(2017-01-06 11:37:39)
标签:

教育教学

分类: 教学成果

《分糖果》教学实录

渭南市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分糖果》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3课,教材62-63页内容。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北师版教材二年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3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学生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口诀口算乘法。并体验过小数目的平均分的意义和过程。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大数目的平均分可能有过经历。在年龄方面,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在习惯上,已经有合作学习的经验,但需要教师的示范和组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认识有余数的平均分。

    3.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4.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将物体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数目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有余数的平均分。

学生准备:

    小棒(每人20根),圆片,每组一袋豆子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做客,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怎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板书课题:分糖果)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板贴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我知道了图中还有50块糖果。

    2:我来补充,图上有4个小朋友。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提的问题是“如果把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师: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问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活动前想一想

    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分一分就知道了。

    2:没有糖果怎么分?

    3:用我们手中的圆片、小棒等代替糖果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4个圆片代替4个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替50块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吧。

2.活动中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一分,教师走入其中,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孩子,了解到学生有的四次分完,也有的两次分完,还有的一次分完。与个别学生简单交流,先分完的孩子相互说一说分的过程。

3.记录活动过程。

   1)示范记录。

    请一名多次分完的学生到前面做好展示准备。

    师:为了更清楚地呈现分的过程,我们可以记录在表格上。(出示表格)

    师:怎么填呢?

    1:第一行表示的是5个小朋友,第一列表示的是分的次数,中间应该填每次每个小朋友分到的小棒根数。

    师:现在让这名同学再摆一摆,我们一起帮他来记录好吗?

学生在展台上边操作边介绍分的过程:我是先给每个小朋友1根,第二次又给每个小朋友2根,这样分了四次,正好分完,每个小朋友就分到了4根。

师:现在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这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

    1:用表格记录更简便了。

    2:是的,表格比图看得更清楚了。

   2)学生进行记录。

    师:那其他同学想不想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呢?

    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书上62页右下的表格中。

    教师巡视,个别帮助,关注不同方法的学生是否是在记录自己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多种方法交流做好准备。适时,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到板前填表。

(分法一(刚才示范记录的方法),分法二,每次分2个,两次分完;分法三,第一次每人分3个,第二次每人分一个;分法四:每人分4个,一次分完。)

4、活动后交流比较。

    师:请观察这些分法,谁愿意介绍一下?

    1:我是这样分的,每次给每个小朋友1根,这样四次分完,每人最后分到了4根。

    2:我是每人每次两根,两次分完,最后每人分到4根。

    3:我是先每人分三根,分掉了12根,还剩下4根,再每人一根,两次分完,结果是每人分4根。

    4:我给每个小朋友分4根小棒,正好一次分完了,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到了4根。

    师:你一次分完了,真快!你是怎么一下想到每个小朋友分4根小棒的,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1:我是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来算出来,每人五根,四个人正好二十根,所以,我直接给每个小朋友4根小棒,正好一次分完。

    师:还有和他分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一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分法。

    2:我也是用乘法口诀算出每人分五根,所以也是一次正好分完。

    师:你们真是会思考的孩子,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看来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师:咱们来回顾一下,把50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有的是四个四个分的。不管怎么分,我们都是把50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2颗糖,还剩2块。当然方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1:我喜欢第3种,一次分完,简便。

    2:我喜欢第二种,一根一根分,不用算就能分,而且还能把格子都填满。

    3:这个表格是用来记录过程的,怎么分的就怎么记,不一定要填满的呀!

    4:第二种太麻烦了,我也喜欢第3种,用口诀帮助分,多快呀!

……

师:那好,你能用你所喜欢的办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东西吗?

三、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说一说怎么分。

    师:(出示50根小棒)要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分法。

2.小组活动。

    师:那你们能边分边记录分的过程吗?谁来记录呢?

    生:我们小组分工吧!

    引导学生分工(操作员、记录员、检查员和汇报员),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后开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和协助。

3.交流反思。

    学生出现了四、五种不同的分法,(分法一:第一次和第二次每人各5根,第三次每人2根,三次分完;分法二:第一次每人10根,第二次和第三次每人各分1个,三次分完;分法三:第一次每人分10个,第二次每人分2个,两次分完;分法四:每人分12个,一次分完。)

    教师将这些分法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呈现,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1:我们小组是先每人分5根,四五二十,分掉了20根,再每人分5根,又分掉了20根,还剩下10根,接着每人分2根,又分掉了8根。这样一共分掉了48根,还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2:他们小组第一次每人分5根,还不如第一次每人分10根呢。这样分掉了40根,还剩10根,再每人11根地分,共分三次,分掉了48根,还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3:那第一次分10根,剩下10根后,每人就分2根呗。二四得八,还剩2根。两次就分完了,不是更快吗?我们小组就是这样分的,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4: 我们小组先想每人分10根,可是一算,能分掉40根,还有剩余。就想到每人再多分一些,这们试下去,每人分12根时,只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3:那不也是先想到分10根,然后又分的2根吗?

    4:对呀!我们就想第一次多分些,剩下的少,接下来不是好分吗。

    1:是呀,你们几个小组都是先分的10根,这样便于口算。每人分10根,410就是40,还剩10根。我们原来的分法太慢了。

   师问组1: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

    1:我们想第一次分10根,这样分两次就能分完。

    师:你们能虚心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方法,多么难得的学习态度呀!

    师疑惑:可是你们都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

    1:再分就不一样多了,就不是平均分了。

    2:剩下的根数不够4根了,当然不能再分了。

    师:我们还有一个小组是6个人的,请你们说一说分的过程。

    5:我们是先每人分10根,发现不够分。于是,每人分9根,还是不够分。直到每人分8根时,分掉48根,剩余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8根,还剩2根。

    5:我觉得这个小组分得很好,先用10试试,不行再改。虽然人多,分的也很快!

    师小结:看来,无论分的数目小还是数目大,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平均分成几份。在平均分的时候,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有剩下的,有剩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还能不能继续分下去。例如我们可以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我们可以把50平均分成4份,每份12还剩2个。平均分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分得快一些;也可以根据总数和份数各是多少,第一次尽可能地多分一些,使剩下的少一些,这样分的次数会变少。

四、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进行了两个活动,同学们有些累了吧?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明确游戏规则。

    师:想玩游戏,要先知道游戏规则。请同学们自读书上63页的游戏规则。(生自读书。)

    师:读懂了吗?谁愿意和老师来进行这个游戏?

    指一名生出来,师让生先抓。

    1:我抓了6粒,能平均分成3份,所以我得了3分。

    2:得5分,因为6粒不但可以平均分成3份,得3分,还可以平均分成2份,得2分。一共得5分。

    师:原来她得了5分呀!那我可要多抓一些豆子,追上她。

    师抓豆子,不小心掉地上一粒。捡起来,一数共是23粒。

    师:我得了几分?

学生随即都笑了:既不能平均分成2份,也不能平均分成3份,所以老师得0分。

    师:看来,多抓不一定得分就多,关键看能不能平均分成2份或3份。同学们的手小,不要抓得太多,以免掉到地上去。

2、学生同桌游戏。

    学生游戏。教师参与活动中,指导、帮助进行。

    活动中,一生告状:我同桌数着抓。

    师:你为什么要先数一数呢?

    生:我想抓6粒,或者是双数的,这样一定能平均分。

    师:你肯动脑筋,发现了快速致胜的窍门。不过,还是要按游戏规则进行,“抓一把”,要随意去抓。

    游戏后请一组生进行汇报。

    师:这个数学游戏有趣吗?还想玩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这些活动都是在平均分,而且我知道了平均分物品时,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还会有剩余的,不能再分了。

    2: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速地完成分一分的任务。

……

    师: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大数目的平均分(板书副标题)。

    师:你在哪方面觉得有困难?

    生:在数目比较多时,太麻烦,易出错。

    师:那你建议老师今天布置什么作业呢?

    1:回去找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还要做记录。

    3:再背乘法口诀,乘法口诀太有用了。

……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下节课上交流。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豆子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板书设计:

                                

平均分

分法多样,结果一致

用口诀

第一次尽可能地多分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