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历代帝王图》难证《步辇图》之伪

(2023-04-13 15:38:54)
标签:

收藏

文化

历史

时尚

分类: 鋈赏品鉴

 《历代帝王图》难证《步辇图》之伪

--兼与陈XX先生商榷之四

撰文:王菊如

 

陈先生在研究《步辇图》时,反复以同时代的传世名画《历代帝王图》作坐标参系,行文中也以《历代帝王图》的人事和《步辇图》进行比对,以证《步辇图》的艺术低劣不堪。

陈先生的基本论点反复強调,《步辇图》“画得不好”,“绘画艺术水平很差”,“书法艺术水平也差”。陈先生的逻辑方法很简单:《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是阎立本创作的,《历代帝王图》艺术性很高。《步辇图》艺术性很差,所以《步辇图》不可能是阎立本的,《步辇图》不是阎立本的,所以是假画。

但作为初唐风格的《历代帝王图》,如果被证实并不是阎立本所绘,或不全部是阎立本所绘,那么陈先生以《历代帝王图》来否定《步辇图》的大前提为虚假,那么所有的努力,所有言辞诤诤之论证,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然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存在的事实,却没能引起陈先生的注意。

关于《历代帝王图》的作者,在学术界,目前还並不是像陈先生言之凿凿所说的“一致公认”为阎立本所绘。因此,她化了许多精力,把《历代帝王图》作为鉴赏阎主本真迹的“标准件”,不是没有问题的,而是问题不少 。

关于《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情况,学术界目前至少有:

1,《历代帝王图》(存十三段)该图,并不是同时间完成,也不只是-位作者,因此整体艺术水准,也是高下不一的。

这一观点,以上海博物馆郑为研究员为代表。

郑为先生是为数不多的,早在1983年就在美国波土顿博物馆库房中亲眼目见过《历代帝王图》真迹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是卷绘自汉至隋(存)13帝,绘画质量与艺术性呈不同情形。前六帝如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吳王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用线较深,但用笔末必比《步辇图》佳”,而自陈帝二侍从起至陈废帝一节行笔走线,仪表神态,全对是唐人气息”。“陈宣帝一段的布局最为精彩,此段共绘11人,动作各个不同”;嗣后陈后主,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笔力又稍弱”。而且他还从波土顿博物馆专家处得知,是卷前后敷上的“朱砂成分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是卷存在非一时一人所作的事实。后来,郑为先生把这个看法感受写进了他的《中国绘画史》(参见該书,北京古藉出版社20055月版笫124页)

2,《历代帝王图》并非阎立本创作,今美国波土顿博物馆藏《历代帝王图》应为宋摹本,母本原迹实系初唐画家郎余令所绘。

这一观点以金维诺先生为代表,他所撰《古帝王图》《古帝王图的时代与作者》等文考证颇详(参见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9月版第174180页)。主要观点,1,《历代帝王图》冠名不妥,因为是卷並不是依朝代先后列帝王,而是有选择地刻划了13帝,称《古帝王图》较妥;2,古帝王画到隋炀帝广,初唐史学家文学家郎余令,无论家学或本人才能,均有创作主观条件,时间和空间条件;3,唐《历代名画记》载有郎余令创作《古帝王图》的记载:“郎余令有才名,工山水古贤,为著作佐郎,撰《古帝王图》,按据史传,想象风釆,时称精妙。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历代帝王图》不是阎立本手迹,但它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金维诺先生对《步辇图》的判断,他赞同今故宫藏本为宋摹本。而且呈“明显的初唐风格”,是“接近阎氏原作”。

郑、金两先生的共识是:13个帝王像的摹制水平高下不-。

以上观点同时並存,说明《步辇图》的作者归属争议尚存,陈先生引用有争议的材料,仅作倾向有利自己单一的指证,说服力自然不可能很強,公信力也就大打了折扣。

先生还进一步错误否定今《步辇图》为宋摹本,但是她无法跨越一个铁一般的事实:1973年,故宫博物院以原画对阳光细审断裂处,发现尚有一絲相连。这个事实说明了篆跋,画面,文字均属一绢,如果画是宋摹本,题书不可能是其他朝代,先生的否宋之论,仅凭主观想象或无证推测,不够缜密,故也难以成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