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风发于胸臆”(吟诵研究提纲)

(2022-12-25 15:47:14)
标签:

时尚

文化

历史

时评

分类: 王老师讲堂

原创】“思风发于胸臆(吟诵研究提纲)

-----吟诵的文化阐述深度

作者:王菊如

今天,适逢其时的,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要重新关注传统文化的阐述深度。深度阐述,就是要深入到某一事物的内涵与本质,不是表层不只形式。比如吟诵,具体到唐调吟诵(唐文治先生吟诵----“读文法的简称),如果因为我们阐述方法不对,对对象的阐述深度又不够,那么对吟诵的传承意义,就会认识不透,传承也就很难具有力度和持续性,弄不好将是-阵风。所以,从文化信息传播规律看,正确的深度阐述,准确地接受这种阐述。对唐调吟诵的传承与发展尤关重要。从一种文化的阐述,到被接受。这种过程,也就象上海交通大学陈先元教授曾说过的: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关键是正确与准确,这种信息而且是有深度的,而不是肤浅的。这种文化传承(传播)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比如文化经典的传承,就有一个释义的问题,历代许多经学家做了许多文化积累工作。还有许多中介书藉的编纂,如字书,韵书。一方面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解决从字形变化和语境变化造成的歧义带来的传播障碍。以解决传承的同步性,同义性。北京某媒体文化名人对《论语》的阐述(后改为“个人感悟”) ,仍引起不少微词,这是个个例。因此,联系吟诵,联系唐调吟诵我们还是就有必要,用社会文化现象这个层面来关照吟诵,关照唐调吟诵,并研究其的文化阐述。这里,我们可不可以提出-个概念,或者说观点,比如, 关于唐调吟诵,是不是可以称唐调吟诵文化,或简称唐调文化 。由此成为交通大学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概念

如果这个文化概念固定下来。然后围绕这个母题,开展多元的, 多层次的文化研究与多形式的传承实践活动,那怕是试验性的。然后, -个阶段紧接-个阶段,在学理,学术与实践上建立自已的系统,並不断总结提到一个高度。当然, -个新概念(或观点)的提出,並不代表完成了它的理论(学理性、学术性),恰恰相反,只是提出问题,接著做的是展开问题和回答问题。目前,包括在坐的专家、教授、学者,和关心热爱唐调的人,都在做这个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树工作,也需要大家共同来做。上海交通大学,是唐调”资源的发源地,原生地。換句话说,唐调是交大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应该是属于全社会的。交大不能独佔,也不会独佔。所以大家就有共同的担当,今天的研讨交流会吸引了那么多人士,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能否让这件有意义的工作更有序化,还可不可以借这次研讨会的东风,再创造些条件,比如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比如交大能否设立个机构,可不可以叫“唐调文化研究中心” 这是可以商量的),然后名正言顺,依托这个机构,建立一套工作机制,集合(松散型)校内外力量,制定近期与长期规划,发掘、保护、整理“唐调” 各式载体的资源,从宣传普及“唐调”知识起步。其基礎就是对“唐调文化有个科学的深度阐述问题。此外,同步进行训练和培养,建立二支队伍,一是研究和师资队伍;二是传承后来人(青少年、学生)。今天己看到了某些希望,很是欣慰。今天,听了许多教授、学者的发言,深有启发,很有感受。也看到希望。

下面想粗浅地谈谈本人对吟诵,唐调吟诵的一点认识与体会。

, 吟诵, 唐调吟诵, 可以试从美学角度进行深度阐述。

西方美学家曾提到说,艺术是有趣味的形式。今迻来说吟诵,吟诵是有趣味的阅读,或说有趣味的阅读形式,阅读方式。是不是可以。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阐述吟诵的某种羙学意义。

这种阅读趣味(美感)从何而来?是不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 语言 语言之美; 从文字,文辞之美看,从词,,,,散文(美文) 文体之美看,从修辞之美看,这方面恐怕是诗性意味,诗词境界的文学性方面的趣味成分会多一点,展开谈应是一篇专文,这里不展开。

2, 语音语音之美,音通音乐. 音韵,音律之美。(汉字与读音的-致性,基本同-性,这是与英, 法文等文字与读音比较, 汉语有值得骄傲的特点) 。细微的区别是方言,即地方语音,平常我们称乡音”, 即乡土之音。语音是腔 , 俗谓腔调(像戏曲等也有腔)。像唐调,唐文治校长带有太仓乡音,娄江沙溪音,他在无锡呆的时间较长,当然也受无钖语音影响。但这些都属吳语系统苏州, 常州, 无钖,常熟,包括上海话,都应是吴语系统,而又有各自特点,但总的语音较 ,比较婑婉方言对于吟诵具有特别的意义,不久前在港澳的一个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此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比如,方言是一种文化记忆,也是一种文化认同,“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语言活力与语言频危等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因此,关于吟诵与方言的关系,是开以单独展开为文的)。

吟涌过程中这种趣味的学习接受功能,可以联系到孩童的吟诵,他们暂时可能对诗文语句之涵义还不能全懂,但可以通过和谐婉转的音律之美,铭记于心,日后可能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成长。这就是所谓潜移默化。

3, 语调, 音调之美, 节奏节拍之美,音乐之美。有腔必有调(外国语也有语音语调问题) 。我们的母语更是丰富,比如升降, 抑扬.顿挫………如古代词, 还有词脾, 不同的词牌,就是不同的调。

吟诵,唐调吟诵是三美 皆俱。

从总体来审视,吟诵,恐怕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对某种语音语调的强化甚至是夸张,以表达某种情感。因此从情感慰藉角度,还可以析出吟诵美的多元美感。

吟诵、“唐调”吟诵与其他阅读方式的关系

这应是我们对唐调吟诵的深度阐述层面之一,就足把吟诵与同样以文字语言为媒介, 为基礎的其他的阅读艺术形态(读文、吟文、唱文)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观察。

1, 吟诵与朗诵

吟诵与朗诵的联系与区别;

朗诵,这一阅读形式,据说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在中国历史很长,而且很早就有记载。如宋·浮生》诗浮生过六十,百念已颓然;独有枕书癖,犹同总角年。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不用嘲痴绝,儿曹尚可传。(《陆游诗词全集》。再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等等。同样,吟诵的记载更早些,如《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隋书·薛道衡传》: 东雅好篇什, 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在古代, 吟诵与朗诵是不是就是-囬事,是不是到了近现代才有区别?值得研究。

2, 吟诵和戏曲中有韵味念白的联系与区别;历史上的昆曲就有吟唱的记载;

3, 吟诵与唱();

吟诵与唱歌,他们之间有区别,是肯定的,但有没有联系呢,而且是紧密的联系。

我个人观点,认为是有联系的,而且还比较紧密,所以提出来,看看他们与吟诵,尤其唐调吟诵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这可能也应是追根溯源的一个方面。

关于这一点,这里略为展开一点谈谈。

杨先国教授的文章中指出吟诵三忧 的思考。总的很有见地。他首先从实际的,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忧吟诵的歌唱化倾向 ,这在原则上是对的。

但也隐含了另一个问题,吟诵与歌唱到底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联系?我个人认为,从历史和传承看,他们不是各自孤立的,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而是吟中有唱,吟中可唱, 向题是怎么唱?比如吟作唱,古代就有。李白有诗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 这是以诗当歌。无非就是李白的朋友汪伦吟唱着《送别诗》,送李白远行,踏歌声 ,动态的, 多形象生动啊,无怪乎李白也深情地吟出桃衣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吟即歌,据《新唐书·卷--九武平一传》载“······国子司业河东郭山恽独曰‘臣无所解,请古诗’ 上许之,山恽乃《鹿鸣》《蟋蟀》”。又《大唐新语》载“景龙中,中宗尝游兴庆池,侍宴者递起歌舞,并《回波词》。这至少说明唐代诗词的吟与唱可能是不分的。其实这种传统在唐之前的汉魏就形成了,汉帝的诗就直接呼为《大风歌》了。汉赋中提到诗“言之不足,故咏歌之”, 毛萇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则进一步说明吟诵与咏歌的关系:“咏歌”比“嗟叹(吟诵)” 表露的情感,似乎还要提升-步,还要激烈,“慨当以歌”。这些吟诵历史,可供我们参考。

吟诵,在邻国日本还是很热的,特别是有了点年岁的人群。2004年,日本伊势崎市吟诵团队,到上海作民间交流,我参加了并观看了他们的吟诵,内容大多是唐诗,宋词。其中也确有吟唱成分。也许日本是二战战敗国的关系,他们对于那些唐代的边塞诗,征战诗,吟唱起来特别深沉、悲壮,充分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很惑人,这就使我有了联想:是否是唐之遗风。之后,不久我妻子曾去日本伊势崎市作民间吟诵交流,带去的是昆曲吟晿,日本方面和老华侨都是认可的,也很受欢迎。早在80年代初,我曾听过同济大学某教授的辅导课,至今还记得,他也是说过诗词曲,可朗朗吟诵,朗朗吟唱的观点,还演示了几首,至今印象深刻。这就又使我有个联想,是不是吟诵还有不少流派,而不同的流派,具体要求也不-样,比如,我敬重的上海交大陈以鸿老先生就不止一次强调,唐调吟诵这一块,是不可以唱的。所以笔者还是作为一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吟诵,当然不能歌唱” , 问题出在,一”, 走极端就成一种倾向掩盖另-倾向,化成了另外-个事物了。

,关于吟诵之技与道。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的阐述,都会提到这样两个层面的内容,吟诵, “唐调吟诵,也是如此。

技,是指技术,法度。比如传统书写文化的书法,名称里就是突出-个 同样是书法,在日本是突出-个,叫书道。

吟诵, 唐文治老校长称读文法,这里讲究-个法,这个法里,固然有许多学问, 知识, 技巧。关于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作了研究, 并付诸于传承实践,颇有心得。此不赘言。

的方面,即精神文化层面的阐述,我以为更加重要。

从历史角度考察,吟诵,总的来说,我以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态度。特别是在文人圈内的一种认同的生活和交流的形式,历史上颇具传统的雅集 诗会 ,就是吟诵的场所。如果现场有自作诗,往往还会留下《倡和集》等文本,有画家在场,也会留下《文会图》、《雅集图》,所有这些,都是吟诵的社会重要载体(社会组织)之一。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陆士衡《文赋》)

吟诵,这种生活方式,恐怕永远是小众的,至多是士子群体,是具有综合文化性质和綜合素质的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行为,往往代表某种身份,表示某种社会地位,传达个人含蓄的志趣。所以,我认为,吟诵,不可能大众的。

这种生活方式, 至少可以反映文人传统的三风 三风 是指:

1,士子风度; 知识阶层分子的气度, 气量, 虚杯若谷。独立自由倾向。

2, 士子风范; 风范,榜样,即知识阶层分子的云水襟怀, 浩然正气, 诲人不倦。

3,士子风骨; 知识阶层(分子的传统人格, 尊严,傲骨。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据说当年大学生时代的闻一多,就是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冲出教室,走上街头,融入五四运动洪流。

此外,还可以有更多层面对吟诵文化进行深度阐述。

, 从吟诵的社会大文化环境角度看三忧

去年,在交大的唐调研讨会上,杨浦杨先国教授提出传承唐调吟诵目前有三忧.笔者甚表赞同,今天,笔者想从另一层靣,即当下的大文化环境角度看唐调吟诵传承确实有点难”, 主要难在:

1, 当今是读图时代. 要复兴为读文时代,难!当下以形象(图照、漫画等)代文字,浅阅读、短阅读(微博,便是一例)习惯成风;以电脑点击代书写, 而吟诵,内容大多是古代诗文,文言文,与当今语言(白话文),虽有共时性-面,也有差异性。记得当年在评定专业职务职称考试时,因凡图书, 文献,文博等系统,可以选外文或古汉语,但许多人宁选外语,不选古汉语。知识阶层尚如此,说明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文言或古汉语,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是个坎,是语言和文字的某种障碍。因此,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进入吟诵,很难说。此乃一难,谓之一

2, 当今是 娛乐文化消费时代,这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志趣倾向(这是另一层面的浅“阅读”---文化的浅享受),也是媒体热衷的倾() 向,缺乏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度与鲜明的导向。即便学知识,现在也缺乏研究精神(学风不正,剽窃抄袭倾向,闹得蜚蜚扬扬) 吟诵文化在今天的全社会的大文化活动中能佔多少分额? 很难涚,这是二

3, 崇洋时尚。当今文化西风正烈,欧美文化强势是客观原因,主观呢?不少人缺乏民族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強意识。也有人妄自菲薄,把传统文化贬得一无是处。

在如此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可能一时也无力无法解决这种大环境, 但我们不能就此消极应对, 而是应以积极姿态,我们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至少可以努力营造小环境,营造研究唐调学习传播的良好的,局部环境。

但是,复兴吟诵文化,复兴唐调文化,现在还刚开始,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比如目前复兴唐调 ,还仅是模彷和尽量让社会知暁的初级阶段,说三忧 不是悲观,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正视困难,即对遇到的困难要有足够的思考和准备,並作出应对,以便解难而前进。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 王菊如 20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