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街小学发展简史

(2023-03-06 09:27:40)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大学街小学发展简史

 

一、前言

      武功县武功镇大学街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建于1921,前身为“学前街女子学校”,位于武功镇学前街,曾作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筹建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学前街小学又改称城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武功县一区完小,1957年改名为武功县大学街小学,1958年更名为武功县武功公社大学街小学。1984年,改为武功县武功镇大学街小学,一直沿用至今。20169月大学街小学由学前街迁至原“后稷中学”。学前街的“大学街小学”华丽转身,变成“武功镇后稷中心幼儿园”。

二,历经沧桑铸辉煌

     从民国十年(1921年)杨虎城驻防武功时,学前街女子学校有一个复式班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年级,二年级共有学生31人,都是女生。民国三十年(1941年)学校发展为五个班,学生193名,到新中国成立,学生逐年增加,该校称一区二完小,1952,改名一区一完小分部,1954年,一区一完小(绿野中学)合并于该校,校名改为一区一完小,学校扩大到16个班,学校辅导区共有14所初级小学,分别为:东至麻西寨(今属贞元镇代家社区)、羊圈、南至毛家嘴(今属大庄镇观音堂社区)夏家沟(今属杨凌),西至凉马、何家堡,北至坡底、古风。这些学校四年级学生毕业考试及格后,发初小毕业证,有资格通过考试才能升入该校高级班,,读完五六年级才算完小毕业,发完小毕业证。由于辐射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完小校舍不足,录取名额有限,学生要升到大学街小入完小非常困难。到1956年最大限度发展为18个班,学生人数900多名,后来完小增多,压力减少。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四、二分段制”,实行“五、二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小学毕业按比例推荐上初中,这时,大学街小学增设初中班,俗称“带帽学校”或叫七年制学校。197710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全国迅速掀起崇尚科学,勤奋读书热潮,各地许多小学都设有初中班,且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从1981年起,实行“五、三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大学街小学成为“八年制”学校,(武功镇共有“八年制”学校8所),1984年为了集中整合人力、教学实验,办学经费资源,武功镇人民政府决定规划在全镇建设两所初级中学:“西塬中学”和“后稷中学”,19857月两所初中分别建成,各有三栋简易大房教窒,设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九个班。同年九月,武功镇撤网并点,形成西塬片有:西塬中学、上营中学,中东片有:后稷中学和大学街小学(初中部)的教育格局。自198671日起,全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学制实行“六、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这时,大学街小学共设小学和初中各10个班,中小学生人数合计1157名,其中女生人数478人。为当时武功县规模大,学生多,设备全的一所重点学校。直到1994年,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全省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又进入发展的春天。学生上学人数猛增,各初中班接近70人。为缓解学校压力,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县政府号召群众“集资建校”,建校缺少资金,经由政府,社会贤达、学生家庭、教师、政府工作人员踊跃捐资,武功镇政府对原有的“西塬中学”和“后稷中学”进行扩建,重建,至19968月后稷中学教学楼竣工,设24个初中班,同年九月,大学街小学初中部全部并入后稷中学。至此,大学街小学成为武功县武功镇中心小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街小学教学设备得到补充,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一直为市县重点小学,197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48所重点小学之一。学校办学方向明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又刻苦勤奋,大学街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57年以前实行会考,统一命题,组织考试,阅卷,每年升学率居全县第一。1958年,毕业生208名,百分之五十四都考入技校及初中,1958---1961年兴平大县时,50多所完小,年升学率为前十名。八、九十年代,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

忆往昔,峥嵘岁月,大学街小学桃李成林,英才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学校面貌还是师资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学校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和社会精英,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绩。拒不完全统计,有中央局级领导,省级,县级,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一百多名。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环境硬件大提升

20169月大学街小学由学前街迁至原“后稷中学”校址以来,学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校区位于武功镇后稷路,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0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8人。教职工5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一级职称21人,专任教师4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40 人,学历达标率100%

2018425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乡镇学校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这对已经萎缩的乡村教育来说,这份文件的出台可谓非常及时而且非常有必要。同年,大学街小学又迎来发展机遇,操场建成塑胶运动场,200米塑胶跑道及配套的篮球场、足球场等附属设施的完善,成为学校靓丽的风景线!它的建成,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心血,也汇聚了几代师生的期盼,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接着大学街小学又先后顺利通过了“创建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高效课堂示范校”双创验收,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升。24个教室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免费使用全国多个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班班通”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还购置计算机 90台,建设多媒体教室 2个,满足了最大班额的需要。宽带连接互联网,接入200兆光纤,校园网络全覆盖,确保教师上课正常使用。这些信息化设备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及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4个教室都有一台饮水机,并安装了空调,夏天教室不在闷热  冬天里教室也“温暖如春”。

四、教学质量在飞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街小学特别重视深化课程改革,从2016年开始的网络研修培训,就是针对教师的业务开展的,全校的老师全员参与。通过网络研修、“国培”计划等业务培训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学校积极开展业务研讨、全力推进校本课程创新。一方面教师们受益匪浅,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建设也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内容。

在学校内涵发展上,德、智、体、美、劳动教育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太极拳、武术、戏曲等进校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传统历史人物教育等,深受学生欢迎。学校校开还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如太极拳教程、武术教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等,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技能,锤炼了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武功镇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后稷和后稷教稼台,苏武墓, 康海祠等为主阵地,开展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吃苦耐劳,勤奋钻研,感恩父母,热爱家乡。

在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创新等方面也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创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坚持推行“四步四环”摸式。“四步”指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先由个人编写,再交年级组研讨修订后交给上课教师进行授课,课堂应用后再交回年级组讨论反思(个人——集体——个人——集体)。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设计体现五要素:备学生,备知识,备情境,备自已,备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新,采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模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前充分准备,做到吃透教材,学情,学单人手一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课堂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以教学质量求发展,用质量赢信誉,创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出彩。连续多年毕业班水平测试均获县局表彰。在镇学区每年年度考核中均获优秀单位。经典诵读节目、校园艺术节展演节目被县局评为优秀节目,在全县表演。学校太极拳队在陕西马虹太极拳法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上获集体二等奖,六名同学获得个人二三等奖。学校在20185月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多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和市级教学能手,15名同志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论文96篇。

五、百年名校薪火传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传承,大学街小学在武功古镇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痕迹。这是历史、这是文化、这也是传承,下一步学校将重点打造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书香校园”,现在学校图书室有35000多册图书,我们也将由此开始,继往开来,从百年老校向百年名校进发。

丹青写春秋,百年正芳华。大学街小学肩负着为国育人的历史使命,将积极贯彻中央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精神,构建“五育并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五项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攻坚克难,实现小学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升到100%、贫困家庭学生“应读尽读”,辍学学生正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的基本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辐射待定作用,为武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丽的校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