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回顾与思考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 |
文/刚子
高考是我国的一种选才制度,促进阶层流动,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延伸,从建立、中断到恢复、再到深化改革,一直在探索中进行,紧跟时代人才需求,坚持公平考试、公正评分、公开录取的导向,但是难免在实现过程中遭到对公平的质疑和批判,但是没有一种更好的选才制度取代高考,无疑高考是相对比较科学的选才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优化改革,考试科目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科学,选才方式多样化。 一、高考的追溯解放后,高等学校选拔考试由单考向联考、统考过渡。我国高考严格来说是从1952年开始,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同时高等院校也进行了院系大调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改革,之前我国一直实行高等学校自主招生,随着地方性院校陆续增加,1958年改为分省命题考试,一直持续到1965年,1952-1965年这一阶段高考主要特点规模比较小,考试科目和种类多变性、考试形式主要是主观性题目的考核。1952高考有中文、外语(俄文或英文)、政治、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八个科目,允许未学外语考生可以免考外语;1954年的高考首次分为两大类。从专业出发确定考试科目,一类是报考理学、工学、医学、农学、林学等专业考生,考核科目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另一类报考文学、史学、财经、哲学、体育等艺术类考生必考科目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音乐美术戏剧体育类考生需加考专业科,财经类需加考数学。1956年改为三大类:理工、农医、文史类。1964年,考试又改为两大类,理工农医和文史,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文史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历史、外语。考试科目不断变化,主要调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设置和社会发展、专业划分与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高考作为指挥棒与选才制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高考的中断与恢复“文化大革命”对高考“智育第一,唯分数论”极端批判,认为高考是培养资本主义接班人,从此高考就停止了11年之久,在此期间,全国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以推荐为主,加之好多学校停办,录取率低。实践证明取消高考用"推荐"代之是极端不理性的,出现科技人才的断层,拉大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1977年7月初,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文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高等学校恢复入学考试。1977年年底高考如期举行,高考科目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1978年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类考试。1980年外语类并入文史类。1980年实行预考制度,实行预选考试,减少工作量,成绩优秀学生参加全国统考,后面高考报考人数下降,1987年取消了预考,个别省份会考试验,部分院校实行推荐保送制度,从1984年持续到1996年。为了改善生源结构,1987年起,一部分政教、法律、农林高校根据学科特点,招收专业对口,有实践经验的社会青年由单位推荐,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或者省市招生委员会单独组织考试择优录取。1994年为了改变传统高考特点,实行计分科学化,实行标准分推广制度,1996-1997年普遍都实行标准分制度。总体看来,1977-1984年高考恢复重建阶段,1985-1993年改革起步阶段逐渐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1994-1999年深化改革阶段,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1999年起高考改革步入快车道,2001年课程改革后形成新高考模式。

三、新高考的反思新世纪以来,一直采用“3+X”“3+综合”文、理分科的探索阶段,这种选才制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考生全面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当前部分省份已经实行物理与历史选科,使考试科目更加多元化,兼顾个兴趣与特长,留有伸缩余地,考试更具有弹性,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存在悬殊,教育投资方面欠缺,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会出现录取分数之间高低的博弈,录取率差别也存在,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批判,作为高考来说看的不是分数要多高多高,而是通过分数鉴别和选拔有潜力发展的后备人才。高考录取过程难免存在地区有所偏颇,国家一直在从全局考虑试图找到平衡点,更多应关注地方实际,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目前高考竞争力愈演愈烈,内卷化严重,导致教育畸形发展,教育的本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然而,目前在高考指挥棒下教育是以损害学生身心发展为代价而去给高等院校输送人才,应试教育一直成为顽疾,有的重点高中不讲新课,老师直接用试卷上新课,将教育完全工具化,技术化,培养出来的是机器人,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初衷是学生获得发展,主要是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人际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给学生课堂塞满与生活无关的死知识,是要学生具有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新高考导向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校际之间现在差距也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个别学校远离了高考的导向,课堂还是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低阶思维的训练,所以好学生最后也缺乏自主解题的能力,无法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因此特别一线高中教师必须改革传统观念,在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寻找关联信息进行设计课堂,而不是把书本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课堂上要对知识进行加工整合,以便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否则学生发现高考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