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武功“郑家坡遗址”


标签:
历史 |
聚焦 | 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武功“郑家坡遗址”(文:党著月)原创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x4oqicI2MdcFj4Tubr7Bbh3lOu4qCDq14PpmNGOCP1n9ojNibTJYw1ah9gVLcwUxr5WVFjcoqQpI4YG0FZdEhumQ/0?wx_fmt=png
(↑
站在漆水河西岸看郑家坡;走过漆水河桥,沿新修的斜坡而上,再经过一段狭窄古道就是郑家坡村
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时今武功地区就设县,武功县成为建制县有2360多年的历史,比全国大部分县设立的时间都早。漆水河流经县内,气候温和,土壤疏松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县境内文物丰富多彩,今天介绍一下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功县郑家坡遗址。
一、关于郑家坡遗址
郑家坡遗址位于漆水河东岸,沿漆水河河岸分布,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50米,是一处大型城垣遗址,距今3800~3300年。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考古学家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和见到的铜鼎、铜觚等文物,在此进行了大面积保护性发掘。当时武功县归宝鸡管辖,宝鸡市考古队同年10月承担了发掘工作。发掘区位于漆水河流域东的崖边,从北至南依次为梁家堡、尚家坡、郑家坡。1984年,宝鸡市考古队在《文物》杂志第七期上发表了《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各地知名学者纷至沓来实地考察,并对其中郑家坡村部分发掘收获作了报道(刊登在《考古文物》杂志1996年第02期,作者:刘军社),在学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区,面积2000平方米,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遗存主要有房基17座、灰坑15个、窑穴3个、陶窑2个,还有大量的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
(↑
1990年,郑家坡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对郑家坡遗址进行了发掘,但资料尚未正式发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尹盛平曾主持过武功郑家坡遗址等考古发掘。他长期从事商周考古研究,著有《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提及“郑家坡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发表后,学界高度重视。刘军社、张天恩等学者认为,郑家坡遗址属于先周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商文化京当型的延续,周人由豳迁岐后被周人吸收。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第一种观点,即郑家坡文化是先周文化,是周人先祖的文化。
2013年4月,郑家坡遗址连同城隍庙、报本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上二图为部分媒体、网站对郑家坡遗址发掘等情况记录;下图为武功郑家坡遗址出土的文物,现被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多所博物馆收藏
(↑蜿蜒的漆水河绕着武功古镇从东塬崖边轻轻流过;
(↑ 郑家坡遗址房基之一;
二、郑家坡文化及郑家坡遗址的未来
郑家坡遗址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本身,像西安半坡村、河南仰韶村等所命名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一样,郑家坡遗址也成了考古学上一支重要文化体系的名称——郑家坡文化。在考古学上,由于先民的语言、文字很少流传下来,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亲疏关系主要依靠他们使用的器具的相似度及器具的早晚时代进行分析,器具相似,可认为是比较亲近的族群。郑家坡该文化的典型陶器是弧裆鬲、折肩罐、圆肩罐、深腹盆、折肩瓮等,流行绳纹和几何形压印纹。与其面貌一致的遗存也见于武功岸底遗址、武功黄家河遗址、扶风北吕墓地、麟游等地,主要分布于漆水河流域和泾河中游地区。
;
武功岸底遗址位于武功县游风镇岸底村北漆水河台地上,与扶风县隔漆水河相望,遗址总面积约 2.1 万平方米,发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陶窑及墓葬,遗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大类。武功黄家河遗址位于游凤镇黄家河村,该村又名黄南窑村,坐落在漆水河西岸第二台地上。
(↑郑家坡老堡子一隅;从远处<上阁寺>看东塬的崖边的郑家坡和尚家坡村落,下图中近处的主体房屋为上阁寺下的武功镇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20世纪80年代郑家坡遗址发掘的2000平米探方,由于经济落后,并没有像西安半坡一样建成遗址类博物馆,而是回填,毕竟发掘现场建成博物馆的只是极少数。郑家坡遗址发掘的众多文物,一部分被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调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妥善保存。一部分文物在本县,由武功县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保存。
(《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郑家坡老堡子就是古时梅家庄。上图为老堡子老街道旧屋;下图为千年老槐树。)
如今的“郑家坡遗址”看似被人们遗忘,当年的发掘地,只是郑家坡遗址的极小部分,回填后成为一片庄稼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家坡遗址的前景令人向往,今天武功人有责任保护好郑家坡遗址的现状。为了保护遗址,郑家坡村人搬进了新居,而村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象一位沧桑的老人守望着他的子孙,见证着郑家坡的历史变迁。
郑家坡遗址的发掘,说明了武功古城的古老、神秘、有文化、有故事。我相信,随着国家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遗忘是暂时的,因为文化永存。
特别说明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武功人民负责的态度,书院编委会将此文样稿广泛征询了学术界、考古界、理论界相关人士意见。经西安邮电大学袁武振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魏奇教授、西北政法大学闫晓君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郑存库研究员、宝鸡电视台程灏先生、陕西地矿集团武国柱先生、浙江省作协会员张寒先生等多位热心乡党斧正,由西安博物院馆员葛天先生执笔修订润色,最终定稿,在此一并致谢!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文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党著月,60后,武功镇郑家坡人。曾在武功镇后稷中学任教。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