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标签:
文化教育健康 |
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纵观当下生活,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缺失,如果任其发展,必将把孩子们领进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只有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让文化真正重生。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可谓切中要害。
学校教育:该给传统文化教育补补课
“孩子们熟悉Angelababy,却不知道李清照;英雄联盟打得很溜,却弄不清明朝有几个皇帝;是光头强的铁粉,却说不出小兵张嘎的故事……”微信朋友圈里发的这段话,引发多位妈妈的共鸣。
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看来,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现实原因在于,我们应试教育的体系主要培养机械地以背诵知识为前提的学生,学生的时间、空间都被教科书填满了,课外阅读好像对他的考试没有太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古文经典、传统音乐、传统节日与礼仪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进生活。
学校教育中怎样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诗开启新的一天,有两千多首诗伴随着一个孩子的童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应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缺失的恶果,在多年后会反映出来.小学应把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二分之一,中学教材增加到三分之一。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
除了学校教育,文化传承也不能忽视了家庭的教育作用。“见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马上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经典,在过程中就有共同的情感、语言,会产生共同的密码。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孩子爱上读书,孩子也从共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精神的陪伴,他们有了自己的“文化密码”。
除了共同阅读经典,朱永新说,在家庭里共同看《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一类的文化节目,也是“共读”的一种方式。在陪伴过程中,这种文化的理念是孩子可以看得见的,包括家长关注什么、交流什么和探讨什么,给孩子今后的人生方向非常深刻的影响。
社会教育: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中国不仅缺少有中国特色、中国内涵的“中国牌”游乐场,也缺少吸引孩子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大部分是静态展示,孩子一听要去博物馆就直摇头。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应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http://s4/mw690/005OVLijzy798gCjES703&690
http://s5/mw690/005OVLijzy798gEcoiU94&690
http://s7/mw690/005OVLijzy798gPeLk2d6&690
http://s8/mw690/005OVLijzy798gQ6XSTc7&690
http://s12/mw690/005OVLijzy798gR4q71cb&690
http://s8/mw690/005OVLijzy798gS6pcr17&690
http://s14/mw690/005OVLijzy798gTdlhz1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