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肥皂水溶液的性质和制皂用的油脂

(2015-04-27 20:50:30)
标签:

健康

育儿

文化

美食

情感

杂谈

肥皂(soap)通常指高级脂肪酸或混合脂肪酸的碱性盐类,它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RCOOMR代表长碳链烷基,M代表某种金属离子。具有洗涤、去污、清洁等作用的皂类主要是脂肪酸钠盐、钾盐和铵盐,其中最常用的是脂肪酸钠盐;此外还有脂肪酸的碱土金属盐(钙、镁)及重金属盐(铁、锰)等金属皂,这些金属皂均不溶于水,不具备洗涤能力,主要作为农药乳化剂、金属润滑剂等。

近几十年来虽然洗衣粉、合成洗涤剂的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肥皂耐用、洗涤衣物干净等特点,仍是国内洗涤市场的主要用品之一。化妆品中的香皂,由于使用方便,去污效果好,价格便宜,刺激性低,花样品种多等特点,在国内外仍然是重要的皮肤清洁用品。

一、         肥皂水溶液的性质

   肥皂中的钠皂或钾皂是强碱弱酸盐,因此都会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呈弱碱性。

                RCOONa        RCOO  Na

               RCOO    H2        RCOOH   OH

水解产生脂肪酸与未水解的肥皂,形成不溶于水的酸性皂,使肥皂水溶液呈现浑浊。

RCOOH    RCOONa  ==== RCOOH· RCOONa

一般,影响肥皂水解的主要因素有:皂液浓度、脂肪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温度。通常皂液浓度越高,水解度越低;脂肪酸的碳链越长,水解度越高;温度越高,水解度越高。但是乙醇等强极性有机溶剂能抑制肥皂的水解,加入乙醇,可得到透明的肥皂水溶液。

肥皂在硬水体系中,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与肥皂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钙皂和镁皂,降低肥皂的去污能力。这是限制肥皂使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Ca2     2RCOONa      RCOO2 Ca?   2 Na

Mg2     2RCOONa     RCOO2 Mg?   2 Na

肥皂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同样具备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能。但是肥皂的组成不同,表现出的性能有所差异。

二、用于制皂的油脂

(一)      制皂对油脂的要求

油脂是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它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脂肪酸甘油酯。油脂的质量直接影响所生产肥皂的质量,如油脂中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及饱和程度对肥皂的影响在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比较好;饱和度低的油脂因碳链中含有双键易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致使油脂酸败和色泽加深,不适合制皂。一般可依据下列几项指标来选择制皂的油脂。

1.相对密度(Density ratio)

相对密度能反映油脂的分子量及粘度,相对密度大则分子量大,粘度也高。通常液体油脂在20,固体油脂在50测定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在0.8870.975之间为宜。

2.凝固点(Solid point)

油脂凝固点对肥皂质量的影响很大,凝固点太高的油脂生产的肥皂易龟裂,泡沫少,去污力差;凝固点太低会影响肥皂的硬度。油脂饱和度愈高,凝固点愈高,反之愈低。油脂饱和度相同时,分子量愈大者,凝固点愈高。制皂选用的油脂,其凝固点在3842℃之间为宜。

3.皂化值(Saponification number)

油脂用KOH的乙醇溶液皂化,1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消耗KOH的毫克数为油脂的皂化值。脂肪酸甘油酯的分子量愈高,皂化值愈低,也就表明制得的皂愈易溶于水,易起大泡。由皂化值可以计算油脂的平均分子量及皂化时所需NaOH溶液的质量。

M=1000×3×56.1/S=168300/S

式中:M——油脂的平均分子量;S——油脂皂化值; 3——皂化lmol油脂需3molKOH  56.1——KOH的分子量。

NaOH=W油脂×S×40/(56.1×1000×ωNaOH)

式中:WNaOH——皂化时所需NaOH溶液的质量,KgW油脂——皂化时油脂质量, Kg

S——油脂皂化值;ωNaOH——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56.1 ——KOH的分子量;40——NaOH的分子量。

4.酸值(Acid number)

工业油脂中往往含有游离的脂肪酸。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称为酸值或酸价。根据酸值可以计算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酸值愈高,游离脂肪酸含量愈多,说明油脂不新鲜,质量差,会使制得的皂变质、出汗、发臭。由酸值可以计算游离脂肪酸含量。

游离脂肪酸(%= VA×M×100/(1000×56.1)

式中:VA——油脂酸值;    M——油脂中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56.1——KOH的分子量。

5.碘值(Iodine value)

油脂分子中的双键能与碘发生加成反应。从加成反应中所消耗的碘量可以衡量油脂的不饱和程度。每100g油脂所消耗碘的克数为碘值(或碘价)。碘值愈高,不饱和程度愈高,制得的皂愈软。

根据碘值的大小,油脂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和不干性油:

干性油: 碘值>130  半干性油:  碘值130100  不干性油: 碘值<100

干性油不饱和程度高,易氧化生成大分子物质,在表面形成硬膜,如亚麻仁油、桐油是干性油,它们不适用于制皂。植物油脂中椰子油、棕榈油、花生油,动物油脂中牛油、羊油、猪油都是不干性油,适用于制皂。半干性油在制皂时可适当配用,如棉籽油、糠油、菜油等,但加入量不宜过多,一般棉籽油的用量不可超过3%~5%。

6.不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

不皂化物是指油脂中所含脂肪酸以外的脂肪成分,如萜烯类(维生素A等),这些物质不会中和皂化,以杂质状态存在于肥皂中,通常不皂化物含量大于1%不可直接制皂。

从以上油脂性能指标可以看出,为了使制得的肥皂达到质量标准,即具有一定的硬度,良好的外观、色泽,适当的溶解度,丰富的泡沫及较强的去污力。在制皂时往往需采用多种油脂混合使用,并考虑原料供应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表2-1和表2-2列出了制造香皂和洗衣皂所用油脂的配方数据。

2-1  香皂用油脂配方(质量分数)

油脂名称           配方一      配方二      配方三     配方四      配方五

牛羊油(44℃)                   0.75       

牛羊油(43℃)      0.80                                           0.42

牛羊油(42℃)                             0.75

硬化猪油                                   0.05        0.10        0.30

猪油                             0.05                  0.28        0.35

花生油/茶油                                                         0.10

椰子油/棕榈仁油     0.20         0.20      0.20        0.20        0.25

 

2-2  洗衣皂用油脂配方(质量分数)

油脂名称

53%脂肪酸规格           42%脂肪酸规格

 

 

配方一   配方二    配方三     配方四     配方五     配方六

 

硬化油                       0. 10       0.32        0.34       0.38       0.33

牛羊油              0.75

猪油                                    0.20        0.05

柏油                                               0.07

棕榈油                       0. 60       0.15

椰子油/棕榈仁油     0.10      0.15                                        0.02

棉油酸                                             0. 29       0.10       0.15

棉清油                                  0. 18

糠油                                                          0.22       0.20

松香                0.15      0.15       0. 15       0.25        0.30       0.30

       

在洗衣皂配方中,为使肥皂有一定的硬度,要加入一定数量的固体油脂。常用的固体油脂有脂肪酸凝固点为56左右的硬化油,用量约为28%~34%,棕榈油或牛羊油作为固体油脂的用量约为75%~80%。高级洗衣皂还可用10%~15%的椰子油或棕榈仁油。

松香也是洗衣皂常用的一种油脂原料,主要成分是松香酸。制皂时若单独使用,抗氧性差,易变色,起泡及去污力欠佳,但在洗衣皂中与其他油脂配合可以增大肥皂的溶解度,提高去污力,降低成本。但是由于色泽较差,在香皂中一般不加松香。

一般,色泽要求较高的白色香皂的油脂配方,基本上都是80%牛羊油和20%椰子油组成,实际混合油脂的凝固点在38.539.5℃。

(二)油脂的预处理

随着使用者对肥皂质量要求的提高,生产上对油脂的质量要求也相应严格,特别是制造香皂的油脂,其质量要求已超过食用油的水平。天然动植物油脂中,除了含脂肪酸甘油酯外,还含有不少在油脂中呈悬浮或沉淀状态的沙泥、料胚粉末等不溶性的固体杂质,以及在油脂中呈溶解或乳化状态的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蛋白质等杂质。为了达到制皂的要求,必须对油脂进行预处理。现代化油脂处理的方法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四个处理工序,必要时还需进行加氢处理。

1.脱胶

脱胶是指去除油脂中磷酯、蛋白质以及其他胶质和粘液质。胶质的存在降低了油脂的使用价值和稳定性,且在精炼中影响其他工艺,导致肥皂产品质量下降。现代化的脱胶方法是用磷酸处理油脂,胶质被磷酸凝聚,同时油中重金属还能与磷酸形成磷酸盐沉淀。

工业生产时毛油先经过过滤除去泥沙、纤维素等不溶性杂质,在热交换器中加热到4050℃,送入混合器与磷酸混合后,再去反应器使胶质进行凝聚。含有凝聚物的油脂与热水混合,使凝聚物等胶体杂质吸水呈小胶粒存在,然后用离心机将油脂和凝聚物分离。油相送入真空干燥器进行脱水-脱气处理,除去水分和空气后即为脱胶油脂。

2.脱酸

脱酸是指去除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和色素的处理过程。如果是脂肪酸中和法制皂,油脂要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所以水解前无需去除游离的脂肪酸。但以油脂皂化法制皂,必须在油脂漂白之前除去游离脂肪酸,否则将影响白土的脱色效果。

游离脂肪酸可以用碱炼法除去,也可以在油脂脱臭的同时蒸馏除去。这里介绍油脂碱炼脱酸的处理方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

RCOOH    NaOH      RCOONa H2O

用淡碱液(约15%)处理油脂,油脂中游离脂肪酸被中和成肥皂,肥皂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将蛋白质、色素等其他杂质吸附下来。因此碱炼既可以脱酸,也可以脱色。碱炼中要严格控制碱液浓度和碱液量,才不会使油脂发生皂化。现代化的制皂厂一般都采用连续碱炼工艺,即油脂与理论计算量的115%~150%的碱液在混合器混合,反应温度为使油脂熔化呈液态的温度。中和产生的肥皂溶液吸附一定量的杂质经离心机分离,进入皂脚贮罐贮存。脱酸的油再进入另一混合器用热水洗涤,去除油中残存的碱液和肥皂。洗涤水经离心机分离进入污水处理罐回收利用,油则进入真空干燥器脱除水分和气体,得到脱酸精油。该法油脂与碱液作用时间短,皂脚分离和洗涤水分离均用离心机。因此处理效率高、分离效果好、油脂损耗低。

3.脱色

天然动、植物油脂本身会夹带色素或储存不当时产生色素,虽经碱炼后脱除了一部分,但颜色仍达不到浅色皂,尤其是白色香皂的质量要求,因此尚须进行脱色处理。脱色的方法分为两类: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化学脱色法是用氧化、还原剂漂去油脂中的色素,仅用于处理生产洗衣皂的低质油脂;物理吸附法是用活性白土等吸附油脂中的色素,适用于处理制造香皂用的高质量油脂。

活性白土的主要成分是SiO2Al2O3,及少量CaOMgOFe2O3等,并含有结晶水。白土的用量是油脂的3%~5%。制造高档香皂,特别是白色香皂用的油脂,脱色时还需在活性白土中加入0.2%~0.3%的活性炭提高脱色效果。脱色的温度视油脂品种和脱色要求而定,一般在105130℃之间。

脱色操作时先将油脂加热到规定温度。将部分油脂与定量的活性白土混和成浆状物,在真空作用下将此浆状混和物和其余的油脂一同吸入漂白锅中混和,使油脂在高温下脱色数小时。然后将吸附后的白土与油脂混和物进行压滤,使二者分离,即得脱色油脂。

过滤后的白土滤饼中尚含有18%~22%的油脂,将含油的白土在水中煮沸,使油浮出,这样可使废白土的含油量降至3.5%~5%。回收这部分油脂,油脂色泽较深,可用于制造对色泽要求不高的工业皂。

4.脱臭

天然的动植物油脂往往具有特殊气味,如牛羊油的膻气等。这些气味将影响皂类,特别是香皂的气味,为此对制造香皂的油脂原料必须进行脱臭处理。

油脂中有气味的物质挥发性均较油脂大,常采用高温、高真空下,通入过热蒸汽进行蒸馏的方法,除去油脂中有气味的物质。温度越高,脱臭需要时间越短。高真空的作用除了降低气味物质的沸点外,更重要的是保护油脂在高温条件不被空气氧化。现代化的脱臭装置真空度仅为400600Pa,脱臭塔由不锈钢制成,属于常规的精馏塔。

如果油脂的质量较好(游离脂肪酸小于5%),可以不用碱炼法脱酸,改用真空蒸馏的方法除去脂肪酸。此时将脱酸和脱臭合并在同一套装置中完成,可以大大简化流程,提高经济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