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感悟 |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有的班主任管理起班级来手忙脚乱甚至乱作一团,大呼小叫甚至声嘶力竭,最后孩子们仍然我行我素,想干啥就干啥,完全弃班规于不顾。
有的班主任不声不响,班内的秩序却是稳而不乱。我想,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办法的老师。
我也想做有办法的班主任。
于是我开始了关于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究。经过孩子们的分组讨论,集体定稿了一套帮助孩子们自我管理的积分制的班级行为规范量化表。这套量化表从早读到路队离校按时间段一项一项的都有行为规范的要求,方便孩子们参照规范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量化负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需要随时去记,耗时太多,持续性延续性强。最让我头疼了是这样一些情况:
首先,这项工作太费时费力。
比如,最近几天的一次质量调研,大多数孩子的成绩不错,原本约定的是根据孩子的等级逐级加分,如得满分的同学每次加5分,得优加的同学要加3分,但是这次调研全班没得优的同学只有2个,需要加5分的有8人,加3分的有23人,加1分的有……,这样每次都面对着积分表去加分费时费力。更何况我们的数学课一天就只有40分钟,再来完成这件事就用去5分钟,剩下的教学任务可能就会完不成,教学工作就会带来麻烦。但还必须去做,否则就失去了积分制的公平性。
其次,带来的矛盾多。
前几天,俩孩子争吵起来,正要动手的时候我进了教室。简单了解后,知道是因为一张纸而被扣了积分的事情吵起来的。于是,我让他们离开教室找个空间自己先去辩论,解决。可是20分钟他们也没解决好。
还有几次这样的情况,我们是让小组长去记录每个孩子的积分。这就出现了很多状况了。有的组长忘了给记,有的组长偷偷给好朋友多加了一分,如此的麻烦案子真是让人头疼。后来我们又实行每人一本记录本,每组一个记录人的双层法记录,让孩子们随时去查对自己积分情况。
再其次,个别同学太重视积分。
小杨同学是个要强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胸前佩戴上优秀的标志,她每天都对着积分表,随时去看行为标准。这应该很累吧?更让人吃惊的是,上周的科技小作品的周作业,她为了拿稳积分用了大半个晚上的时间在家里做小创作做到夜里12点,父母去督促睡觉不听,又给我打电话孩子才睡。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整个小社会的精神家园。看来,班级积分制是提高了孩子的自律,自强的品质,但也会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更细致,更优化策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