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A)不成立原因简谈
(2014-11-05 08:04:15)
标签:
教育文化 |
哥德巴赫猜想(A)不成立原因简谈
兼谈证猜误区
哥德巴赫猜想(A):每一个≧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分为两步走,先分后合,由于素数是命题的基础需要
先把自然数列中的素数分解(找)出来,
再找出素数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规律,
然后合成偶数的哥德巴赫数
①:
将自然数列(含0)中每一个数与数轴上的整点作一,一对应排列。
取潜无穷观对待自然数的存在,符合自然数公理,自然数列无极艰,无最大的自然数,符合欧几里德关于素数有无穷多定理。我们直面的对象是自然数(正整数),我们永远在与沒完沒了的自然数(逐一增大的一个个正的完整的有限数)打交道,这是一个永无穷尽的过程。与康托尔定义下的实无穷有悖,如持实无穷覌会导致无法克服的矛盾。
以到达每一个素数的素数连乘积值(°Pn!,°P1=2,°P1!=2,约定取的是初始值,°P2!=2×3=6,°P3!=2×3×5=30,…,…,…)为循环周期的第一个循环周期,以第一个循环周期作永无穷尽地周期循环并建立行列式。
左上角‘°’表示应取某数值,右下角角标是序数。
再利用从0到达每一个≥2的偶数时的每一个有限的等差数列中,数列的中项值两方数,点。每两个数,点形成的间隔对称(对折对应,中值自身对称)原理。中值通过毎一个≧1的自然数。
随着n值无穷尽增大,0~n与n~2n两方数,点。每两个数,点形成的间隔,都是等量无穷尽增多,也是永无穷尽的过程。两方数轴无穷尽等长延伸。
再以第二个素数°P2=3乘以每一个上一次的剩余数(奇数列中的每一项),形成占位数。得到占位数,剩余数行列式及以3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占位数数列,以1,5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二列剩余数数列。也就是(6n-+1)形数,(6n+1)-(6n-1)=2,是自然的孪生素数存在条件。
再以第三个素数°P3=5乘以每一个上一次的剩余数,形成占位数。得到占位数,剩余数行列式及以5,25为首项,以30为公差的两列占位数数列。以1,7,11,13,17,19,23,29,为首项,以30为公差的8列剩余数数列。
再以第四个素数°P4=7乘以每一个上一次剩余数,形成占位数,删掉占位数,剩下剩余数。
…,…,…。
以第n个素数°Pn
毎一次占位数,剩余数在中值左右两方对称分布,量相等。由毎两个剩余数形成的间隔,大,小,数量在中值左右两方对称分布,量相等。由于每一次占位数都是用同一个素数°Pn
由于每一次占位数(合数)的形成(构造)都是从°Pn2
再由于素数值愈来越大,相邻两个素数平方数值相差愈来越大=°dn(°Pn
这样便能很好的解释自然数列中为什么素数的分布愈来愈稀疏,合数的分布愈来愈稠密,在永无穷尽的过程中都比较缓慢。
哥德巴赫猜想存在好多因果关系。
剩余数的数量公式:
(°Pn-1)!/°Pn!(分子是剩余数的数量,分母是循环周期值,量,封闭除法运算)。
占位数的数量公式:
〔°Pn!-(°Pn
剩余数永不能为0,分子,分母同步增大。
占位数只能是永不为1。
但合并二式后:
〔°Pn!-(°Pn
占位数,剩余数均无重复、遗漏。删去占位数后便是剩余数的间隔,每删除一次,被删除的地方(剩余数形成的间隔)便增大一次。“总体”上(在这里、我把“总体”加上了“”,以示非实质性总体。因无论在实际上或理论上,自然数都无法实现从有限向无限的跨越),剩余数间隔永无穷尽地增大,大到无法想象的大,还是会永久地不停顿的增大着。不用无穷大,避开易导致误解为实无穷的麻烦
行列式中,横向排列的列中的数均为有限多个,无论有多少个。
纵向排列的行数均为无穷尽的多并且均可以与自然数作一,一对应排列(这里牵涉到一多对应,也还是一,一对应)。
剩余数均为素数存在的条件。
表达式:
(S)【周】(K)循环周期,°Pn!
(S)【Pn】(K)循环周期的占位数
(S)【≡】(K)删除占位数后的循环周期的剩余数
S=1,2,3,…,…,…,。K=1,2,3,…,…,…。S≠K。Pn=S,指序数n=S,不是第n个素数值°Pn与S同步。
示例:
(3)【周】(1)=2×3×5=30
(°P3-1)!/°P3!=1×2×4/2×3×5=8/30。
占位数行列式:首项是(5,25),公差是30的二列等差数列。
K=1
K=2
K=3
剩余数行列式:首项是(1,7,11,13,17,19,23,29),公差是30的8列等差数列。
1永远存在。
K=1
1
------------------------------------
41
----------------------------→
可以依序无穷尽删掉7,11,13,17,····,··,···,连续的素数,合数。1~°P
由于对称,中值右端(°Pn
各种排列的二连生素数(含孪生素数与弱孪生素数,也就是相邻二个素数,称谓不同),三连生〔含倒三连生,指°dn(相邻2个素数之差)大小顺序,三,四,五,六均含倒的,意思相同〕素数,四连生素数,五连生素数,六连生素数存在条件量的表达、计算公式:
8×(°Pn≥4-1)!/30°Pn≥4!(素数存在条件公式,从第三次剩余开始8/30)
1×(°Pn≥4-2)!/30°Pn≥4!
1×(°Pn≥4-3)!/30°Pn≥4!
1×(°Pn≥4-4)!/30°Pn≥4!
1×(°Pn≥4-5)!/30°Pn≥4!
1×(°Pn≥4-6)!/30°Pn≥4!
1×(°Pn≥4-7)!/30°Pn≥4!=0。(七连生素数存在条件为有限)。
°Pn≥4是指从第4个素数7开始,然后依序展开。
以上是单一种存在条件形式表达式,计算公式。
除剩余数公式外,其余六个公式都是剩余数公式的重复,相互也重复。
上述各种连生素数都有无限多,弱孪生素数的°dn从4~16,其中(…3)-(…7)=16,(…7)-(…1)=16,(…9)-(…3)=16,最大的是16(其中缺14,因五,六连生素数有无穷多),均有无限多。°dn=14,°dn≥18并→∞的每一种°dn均各为有限。以30为循环周期内的°dn的总和最大值也是16。
在所有的排列组合的条件(宽松条件)下:
弱孪生素的°dn
在n→∞,S→∞时:0~n之间素数分布(1~
阿尔方·德·波利尼亚克猜想"总体"不成立,只有少数几个2k成立。原因很简单,1~°P
随着循环周期的急剧增大,各种连生素数存在条件增多。这是一种动态的增多中的减少,减少的量少于增多的量。每一次剩余周期数的量都是在增多到°Pn个上一次剩余周期的量后,再减去上一次剩余周期的一个周期的量。因此,每一次剩余周期都有足够的量保证着上述各种连生素数存在条件的存在,当处在(°Pn)2的左方时,就固定为连生素数(另外,证明还要用到对称原理,反证法等)。
也可以进一步说明素数有无穷多的原因。
在自然数列中;以下均指单一的排列。二连生素数的分布比素数的分布稀疏。三连生素数的分布比二连生素数的分布稀疏。四连生素数的分布比三连生素数的分布稀疏。五连生素数的分布比四连生素数的分布稀疏。六连生素数的分布比五连生素数的分布稀疏。她们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都无穷尽地趋向于0但永不为0。
因为剩余数公式,当分母增大的同时,分子也在同步增大,永不为0,剩余数是素数存在条件。以实无穷为背景的极限理论不能在这个地方使用,否则将导致混乱,无序及各种无法克服的矛盾。
孪生素数除3与5,5与7外,余均是(为对付大数采用如下记法,从2位数开始):
〔(…1),(…3)〕∶〔(…7),(…9)〕∶〔(…9),(…1)〕=1。取一,一对应。
其余的记作:(…2),(…4),(…5),(…6),(…8),(…0)。
如:(11,
等等。
在N不取定值的情况下,〔(…1)〕,(…3)〕与〔(…7),(…9)〕与〔(…9),(…1)〕
素数除2,3,5,7外,余均是:
(…1)∶(…3)∶(…7)∶(…9)=1。
如:
11
31
41
61
71
·
·
·
同样在N不取定值的情况下(潜无穷),(…1)与(…3)与(…7)与(…9)
4种形式的素数量相等。
°dn=2与°dn=4的相邻二个素数之差也是无穷尽的多且数量相等。N仍不取定值时:
(°dn=2)∶(°dn=4)=1。第三次剩余,自然生成,
②:
做无穷尽多次连续的素数删除,删除所有能删除的几乎所有的素数。由于素数的连乘积恒为偶数,中值(到达连乘积值时的等差数列中项值)左,右两方非常非常多,充分多的剩余数全部对称分布(中值的自身重复对称分布),量相等。左,右两方连续相邻的剩余数两,两间隔恒为对称分布,间隔大、小,量相等。
数轴无穷尽地向右极快延伸,长度急剧伸长。
由于对称,第一个循环周期未与第二个循环周期首两个剩余数形成的大间隔与第一个循环周期第一个两个剩余数形成的大间隔恒为相等(0~1,素数的连乘积值减1、加1形成的间隔等于2,°Pn!-+1除外),(°P(n+1)
在此种情况下;
当第一个循环周期内的第一个大间隔内的从2开始的无穷尽的素数几乎都被暂时删除,因素数分布左密右疏,仅剩有非常稀疏的素数存在,同时存在着非常非常多、十分庞大的剩余数的量,每两个剩余数〔存在小的间隔,小的间隔中最大的是多大除外)。当(°Pn-1)!/°Pn!无穷趋向于但永不可能为0(解除除法封闭),°Pn!/(°Pn-1)!无穷趋于大,(°P(n+1)-1)>>>°Pn!/(°Pn-1)!〕形成的平均间隔很大很大充分大时(实际上不均匀);
③:
在此种条件下,从素数的连乘积值中值处对折,然后以素数的连乘积值从(…0)开始,(从30开始后,末位数永远是0)。进行加2,加2,加2,…,逐个偶数右位移,中值同步右位移,当中值左,右两方对称分布的剩余数全部位移到相互与剩余数形成的间隔内的被删除的合数对称(对应)分布时(也就是剩余数全部与空位对称对应):
④:
(…1)+(…9)=(…0),(…1)+(…1)=(…2)
(…7)+(…9)=(…6),(…7)+(…1)=(…8)。
(…0),(…2),(…6),(…8)都有剩余数与(…1),(…7)对称对应分布。
(…4)就无奇素数与剩余数(…9),(…1)对称对应分布。此时其它所有的剩余数都在与各个间隔内的合数对称对应分布,(…4)就成了反例,哥猜(A)反例出现了。
此种条件下的反例个数=(°dn≥6/2)-2个(其它条件下不是这样),这是在富裕条件下出现的反例,直接利用素数的分布证明,几乎不可能。反例的出现开始时少,以后间隔出现极为缓慢地无穷尽增多。这是由于循环周期增大的太快,数轴右延伸太快,太长。
哥德巴赫猜想(A)不成立,这个结果无法阻挡!可以建立模型,直观加直觉地看到。
⑤:
⑥:
⑦:
⑧:
截止到目前为止,证猜最大的误区。
之一;试图通过在很大的有限的偶数范围内用验证的方法寻找某些规律,以期证明成立的可能性,这恰恰相反,本末倒置。
之二:仅从素数的分布量及其相互关系着手,从表面现象看来应该成立,但遗憾的是,从根本上错了。素数分布的量也很重要、是必需的,但仅仅能反映出问题的一个方面。
因以上二点,出现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主要在业余爱好者群体中。
之三:从欧拉先生开始到现在普遍地认为应该成立(也因在很大的偶数范围内验证是正确的,真实的假象),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惯性,需要克服。
之四:没有从素数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各种规律考虑,我们对素数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的规律知之甚少,找既定存在的规律也太难。
之五:由于无穷观的问题(潜,实无穷),涉及到基础,哲学。有局部与“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是道有意义的命题。
之六:重要的是没有发现并重视素数在自然数列中分布的位置,各个循环周期内的分布!!黎曼猜想即便获证,素数公式哪怕能得到(可能根本不存在),也无济于事。
之七:特别是没有发现在第一个循环周期内的第一个大间隔的存在(实际上存在素数是依序由密向疏无穷尽地趋向于多,因暂时被删除)及其对称分布的最末的大间隔的存在(永久性地连续删去从〔°Pn!-°P
之八:没有重视素数在自然数列中的分布呈左密右疏的态势,缓慢地稀疏到无法想象的稀疏仍然还是永远稀疏地分布下去。并且呈不规则的分布。相邻两个素数之差°dn除了有少数永恒不变的小的°dn的分布外,余均缓慢地增大,增大到无法想象的大还要增大下去。这些也是重要的规律。
由于几条重要规律的存在,在她们的共同支配下足以给哥猜(A)定性,哥德巴赫猜想(A)不成立!
虽然素数的绝对个数也是在无穷尽地在增多,再多也无用,用不上,被报废了。
简谈完毕,都是简单的提到,有些提都未提,
过于笼统,只有几点作了反复强调,多讲了几次。
向那些给予过,正在,继续给予帮助的朋友致谢!
2014——10——5
正文很长,10万以上的字符,内容是新東西,是在走前人沒走过的路。但只是作了定性分析,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结论。能以直观加直觉加逻辑,配合以服从内容的形式来反映。这里只摘要的作介绍,证明及其它结果,结论的证明均在正文中,如:奥波曼猜想,杰波夫猜想,布罗卡猜想,我自己的强化型布罗卡猜想,等。暂不公开。
2014——11——1作了修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