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2016-04-16 16:02:21)《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
《三峡之秋》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那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并恰当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长三峡的气势,生机和灵性。文章脉络清楚,语言优美大气,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一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品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虽然孩子们有过游山玩水的经历,但感受不深,理解不足,对于这样壮美的自然景观,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来弥补学生理解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学词佳句。
(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材的处理: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抒情,文辞优美,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美丽浪漫的季节,香山的红叶,新疆的葡萄,陕西的苹果,不同地方的秋天有着不同的魅力。那三峡的秋天又有什么魅力呢?今天我们继续随着秋的脚步来学习方纪先生写的散文《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三峡的了解
三峡位于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这是一个神奇而壮丽的地方。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早晨——中午——下午——夜)
2、这篇文章重点描写了秋天三峡江面上一天之内变化的景色。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紧扣题目,点明季节是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三峡中秋这一天的景色,首尾呼应。)
3、既然开头总写三峡秋天的特点,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默读这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橘柚树,这是三峡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文章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呢?(叶子,果实,清香)
作者在这一段里写橘柚树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三峡充满了成熟气息)板书:成熟之美
4、在这充满成熟气息的秋天,作者分时段将三峡气象万千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我们看三峡的早晨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早晨哪样最突出的景物?(露)
写出了早晨的什么特点?(板书:明丽)
明丽是什么意思?(明净美丽)从哪里词语中体现出了三峡早晨的明丽?
怎样理解“绿叶金实”(作者抓住“露水”“橘柚树”在太阳出来前后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时景色明丽的特点,霜的洁白,再加上橘柚树叶的翠绿、果的金黄,显得色彩迷人。“明丽”准确地概括出了三峡秋天早晨景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
早晨起来,看到晶莹的露珠,明媚的阳光,看到这绿叶金实你有什么感受?(清爽、舒畅)
你想怎样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3、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早晨景色的这一段,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4、学生汇报:(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写出了这个时代景物的特点。
(3)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
(4)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了。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5、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6、全班交流
(1)中午的三峡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热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三峡的热烈?
出示两句话:
①“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他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②“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这两句话都是在写中午的热烈场面,你们觉得哪一段更好?哪些词用得好?还有哪里写得好?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翻滚、呼啸、奔腾”这些词语,突出了江水那豪壮的气势,拟人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是人的运动,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烘托出这种热烈的气氛。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既写出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可见用上好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使文章会更精彩。读中午的三峡,应该怎么读?(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指名读,评价,齐读。
(2)下午的三峡作者抓住的景物是什么?写出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下午的平静?
出示课件,你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什么词或句子?
小结:在透明的薄雾中,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如果中午长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那么下午时的长江就是秀美的少女?女生读,男生读。(语速平缓,体现温柔之感)
(3)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在第一幅画面里先写了什么?(渔火、灯标、汽笛)偶尔的汽笛响,更衬托出长江的什么?(宁静)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句话?为什么?读一读,老师听出了你的喜欢。
在这宁静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里呢?三峡的月色为什么这么独特呢?(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清冽;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就像一个巨大的探照灯发出明亮的光芒,倾泻而下,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出示课件文字,读到这么美的一段话,你想说点什么?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让我们仿佛进入了梦境,你能通过自己的诵读把它展示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读夜晚的三峡)
四、小结
1、三峡秋天的景色就是气象万千,多姿多彩。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似人的修辞手法,恰当并巧妙地运用动词,生动传神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三峡秋天的画面,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先看丁丁和冬冬的“我的视角”
(2)老师的视角
本文作者特别注意对“光”的描写,如①“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洁白的霜”橘柚树“绿叶金实”,显示明丽的色彩,②阳光使江水变得热烈,“像一条金鳞巨蟒”。③入夜后,渔火和灯标在江面上映出的红色光泽轻轻摇曳。④如同“磨平发亮的云田石”一般的月亮,像“瀑布凌空飞降”“素锦从山上挂下来的月光”……等等,使这些景物灵动而有活力。
(3)同学交流自己的视角
五、课外延伸,感悟运用
1、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呢?课后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2、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身临其境,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家乡的秋天》
六、听课文录音,赏三峡之秋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三峡秋天壮丽多姿,我们为有如此多娇的江山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七、附:板书设计
三 峡 之 秋
早晨:露——明丽
中午:水——热烈
下午:雾——平静
夜晚:月——宁静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联想、运用语言的好文章。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然后画出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作出批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最后学完这一自然段后,我就带领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并按照这个方法分组学习中午、下午和夜晚三峡的风光。总之,这节课始终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更细、更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