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浪淘沙》的教学设计(刘平海)
(2015-05-21 00:41:44)
标签:
教育古诗《浪淘沙》白居易学生 |
分类: 教学设计 |
古诗《浪淘沙》的教学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感。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涵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古诗的情感。
2、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学习诗人用描写景物的方法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背诵古诗词吗?你们会背诵多少古诗词呢?
2、指名背诵。
3、注意诗词吟诵的感情。
4、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诗人,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今天学习白居易的《浪淘沙》(板题),也是一首写景并揭示哲理的古诗(介绍白居易)大家默读一下此诗,静静的读,静静的思考,哪些是写景的,哪此是揭示哲理的句子。
课件出示白居易介绍。(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5、课件出示《浪淘沙》一诗。来,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6、别忙着举手,为了表现得更出色,读得更好,我希望你们能先看一看古诗,小声的读一遍,看看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7、指名读诗。
8、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再来读一遍?我请你来读第
9、听你们这么读,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也来读一读啊?要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浪淘沙》分析图: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二、新授
1、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呢?指名读诗,强调语气。
2、他看到了什么?(板书)
这是诗人在岸边看到的景色。“白浪茫茫与海连”是一种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一句的场景,并作抒情诠释。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处是云,天的尽头是海,海天连成一片,汇成一色,令人心境开阔。)
读了这一句诗,你能用一个词来本说明你所看到的画面吗?(壮美、博大、波涛汹涌)(板书:白浪)
3、那么第二句的是什么呢?“平沙”是指什么?(泛指水中可作为田地的地方,平川、平地的意思)谁能来给大家描绘一下这种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相关图片,师作抒情。(水中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头。)你看它们呼应得十分工整。你觉得用什么词来概括这一句的景象比较合适?(辽阔壮观)(板书:平沙。)
4、一边是壮美博大的波涛汹涌,一边是辽阔壮观的平畴陆地,海水和大地紧密相随,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浓,冲涤着大地,永不停息。诗中的哪些词说明了这种冲涤的永不停息?(暮去朝来淘不住)。
课件出示第三关相关图片。
5、作者面临着这样的场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概呢?
6、齐读最后一句,注意突出“变”字,注意“变”后的停顿。
“遂令”是什么意思?(致使,就让)“东海变桑田”是什么意思?(神话中有位仙人,自称自己曾三次看见东海变为了桑田,后指人世变化频繁。)
那么这一句连起来就是什么意思呢?(就致使浩瀚无边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的桑田。)
课件出示第四句相关图片。
这一句突出了什么?这一句是作者看到了的景象吗?(是联想)
这一句联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变”)说明了什么道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7、好!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变化》这一单元,那么谁能来跟我说些形容变化的词语?(变化大,变化快,变化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万象更新。)那么今天所学的“遂令东海变桑田”也浓缩为一个成语,说明变化的巨大。谁能用“沧海桑田”造一个句子?
8、齐读全诗,注意有感情。
9、我们还学过哪些和水有关的诗文吗?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下列语句及相关图景,和学生共同欣赏。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日怀远》(深情)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气势)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豪迈)
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感叹)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感悟)
10、这些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景物,又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要说明的道理,希望大家作文时注意运用。
11、作业:
写一个片断,注意通过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板书设计:
浪
(唐)白居易
白
联想 |
教学反思:
《浪淘沙》一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中的重要古诗。学生此时已初步学习了第三单元“变化”,了解和积累了一些关于“变化”的词语,并对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故此,教材将此文编写在第六单元,一方面是让学生欣赏写景诗歌的万千气象,同时和“水”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并从中让学生体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主题。
为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拟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某些环节采用“读、思、品、议、悟”的五步阅读法,再辅以音乐、图片、文字等情境陶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体味诗中蕴涵的哲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结合本课教学,计安排了三次语文活动。
第一次是开始上课时,指导学生背诵古诗的竞赛,目的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
第二次活动是后一部分的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背诵与“水”相关的古诗,目的是交流碰撞,继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文知识的意识。同时,因为“水”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日日相对的特性,让学生背诵关于水的古诗词,有益于培养学生由语文学习上升到在生活中形成爱水意识,由古典诗词学习转化到欣赏生活之美的情趣,将语文学习与庸常生活密切相关,由语文学习到生活化的良性转变的效果。
第三次活动安排在课下作业中,即要求学生写一个片段,通过景物或事物的描写,说明一定的道理,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写作交流,拓展思维。同时,其实也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有效尝试,因为学生动笔写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与美,是语文生活化的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