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兰海分子人类学网站中关Mal’ta于更完整的转述》

(2016-12-04 11:10:42)
标签:

文化

从几个古人类DNA再看冰期后mt(节选有改正错误的地方):关于西伯利亚MAL'TAAFONTOVA GORA两个地点的古人类DNA(年代分别是2.4万年和1.7万年)的研究来自于Eske Willerslev的论文,是在一个会议上做的展示。他的论文可能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对我们理解史前西伯利亚是一个重要突破,对理解末次冰期之前(pre-LGM)人类如何通过无冰走廊迁徙到美洲都导致重新评估。下面部分内容结合《人类起源学(ANTHROPOGENESIS)》的简报:《ANCIENT MALTA AND AFONTOVA GORA DNA AGAIN》再做综合分析。

MAL'TA样本的mtDNAhg UY-DNAhg RAFONTOVA GORA的样本mtDNAhg R*,Y-DNAhg Q1a1-F1215。这些结果与在俄罗斯中部发现的3万年前mtDNA-U2一致。

線粒體DNA当中的U2型在全世界的譜系分布:地圖都是從23andMe裁過來的。不過首先是譜系圖,從phylotree.org來的:

http://s2/mw690/005OOLMVzy76V62iD7P91&690

这表明西欧亚世系(Y-R)pre-LGM之前时代可能更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也包括东欧亚。这同时也支持在北京田园洞发现4万年前的mtDNA-B的分布。mtDNA hg UR*B都归属于宏大的5万年前的mtDNA单倍群R系下。说明mt-R系在过去曾经比现在分布更加广泛!

我在博文《mt-M系黄种线粒体基因对mt-LNR系的全球覆盖》一文中根据mtDNA-R下的类型FB等分布于东欧亚,而HVUKJT等分布于西欧亚,以及mt-R要比mt-M系年龄要早1-2万年等特征,首次提出mt-R系先扩散于欧亚大陆,其后以中亚为中心的黄种母系mt-M对欧亚大陆有过重新覆盖的过程等观点。而这些古DNA数据进一步支持这个论断!

在博文《 研究论文通报:地球冰期后北亚的mtDNA CD的起源和扩散(黄种人扩散相关)》,介绍了2010年的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证明今天西伯利亚和北亚地区高频的mt-M系来源于末次冰期之后(post-LGM)之后的重新扩张,其文章结论:“很显然,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没有遗留任何一个遗传标记给现代西伯利亚人群,北亚地区现代人类开始出现于4000多年前。西北利亚地区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最可能的殖民路线。”

在《“火星女生”与mtDNA-B 的故事》博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田园洞人的mtDNA hg pre-B确实没有后裔发现。结合1.7-4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俄罗斯中部和北亚的古人类mtDNA来看,显然在pre-LGM时代,在西伯利亚和北亚的广大地区分布mtDNA全部是mt-R系。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没有能幸存过末次冰期。而在冰期之后在中亚兴起的mt-M系黄种集团开始扩张,并在4000多年前才开始重新从南向北殖民西伯利亚和北亚。而对亚洲南部而言,显然mt-FBR9等这些mtDNA hg R系下的单倍群更早扩散分布,理所当然属于“老亚洲”,而今天北方地区这些单倍群分布应属于post-LGM之后南方重新北进人群的后裔。

北京田园洞人古DNA研究的论文原文描述,田园洞人具备有mtDNA单倍群R的所有突变(替换位点),属于走出非洲的现代智人,当属于mt-R下的分支,这个应该没有疑问。接下来比较关键:还具有16189这个位点突变。这个点是还没有被命名的但暂时划归为与R6R7R8R9R12等平行的一个R下的大支系。还具有9-bp Deletion(指8281-82899个点的删除)。但是9-bp删除这个突变会反复发生,还可能发生回复。9-bp删除在其他母系支系中也有存在。如下图所表示B6支系也存在这个突变,但却与(B4'5)不同源而被归到(R11'B6)下。因此拿这个点做B单倍群的共同祖先不可靠。或者B4B5也只是T16189C下两只距离较远的支系,这只是命名的问题。但B4B5经常在一起被发现,相信她们之间应该还是存在较近的共同祖先。还具有4个新的突变点(替换点): (5348, 5836, 11257, 16293), 这是其他B支系所没有的。

根据《简报》分析:“在Willerslev的报告中,另外一个吃惊发现是MAL'TA样本的常染基因落在西欧亚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这表明在pre-LGM时代,不存在东亚人,但是存在“美洲印第安人”(Amerindian)!现代东亚人可能是一个post-LGM之后重新膨胀和向北扩张的结果。”,对于简报这个观点,我早有观点可以给以修正,即现代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实际是post-PGM之后,以Y-O为主(伴随FBm母系)的马来系“老亚洲”人向北重新扩张(12000-5000年)人群,与从中西亚方向向东扩张的黄种人混合结果,而pre-LGM时代,东亚大陆仍然还是以mt-R系广泛分布的人群,只不过早期北进的人群没有幸存过冰期,没有传下后代。见博文《东亚人种是黄种人和马来种人的混合》。我的观点实际还是远远超越于科研论文分析。

下图为关于田园洞人古DNA研究论文附图,显示mt-B36个个体支系分布图:

http://s2/mw690/005OOLMVzy76V6boQhj71&690


根据《简报》分析:“Eske Willerslev三种混合成分分析中,有一个基因流联系MAL'TA样本和美洲印第安人。在西欧人群中也发现象印第安人的成分。这暗示迁徙到新大陆(美洲)可能还有其他途径。但这并不象mtDNAY-DNA那么直接,西欧亚母系单本群mt-U是东亚母系单倍群mt-B的姐妹支系,而父系y-DNA R也是单倍群 Q的兄弟支系,mt-B在美洲有频率分布,而Y-Q则遍布于美洲。很重要的的是在MALTA样本中,暂时没有出现任何常见美洲父系和美洲母系标记,这说明无论父系Y-Q,还是母系ABCDXpre-LGM时代都不存在于南西伯利亚。 南俄科斯坚科14号似尼格罗人个体的古MTDNA-U2。科斯坚科马尔基纳山14号遗址发现的人骨具有一些接近尼格罗人种的特征,以及少量接近克罗马农人的特征,最奇特的是他的鼻骨突角42°高出世界最大值很多。这具人骨的古mtDNA经测定属于U2单倍群。科斯坚科(Костенки / Kostenki)位于南俄沃罗涅日(Воронеж)附近,而U2似乎在东欧、中亚和印度的印欧语人群中出现率较高。这样看来U2可能是印欧人的底层成分之一。常染对比,田园洞人更接近现代东亚人,田园洞人有31.27%的东亚成分和4.84%的西伯利亚成分,Malta的东亚和西伯利亚成分都是0,在MALTA人和现代东亚人之间不存在联系。Willerslev相信印第安人是东亚人和西欧亚人的混合。

上面粉红色粗体字是我直接翻译原文,可能读者会奇怪AFONTOVA GORA样本不是发现是Q1a1-F1215吗?我也觉得奇怪,这个标记在美洲似也不存在,下面会有段落分析。后面简报分析接着认为现代西伯利亚成分可能是post-LGM后从美洲的回流。这个观点我就不认同了!如果是回流,那美洲的mt-ABCD是哪来的?实际上美洲的ABCD大多年龄都比东亚的ABCD年轻,而且大都是下游支系!实际上学术界迄今没有认识到存在于中亚的黄种集团在post-PGM时代的后来扩张。

最新证据显示,一万七千年前西伯利亚Afontova Gora遗址的父系属于Q1a1-F1215,母系是未归类的MT单倍群R

那个地图上稍微偏北偏西一点的红圈是Afontova Gora遗址的位置,距今大约一万七千年前。那个偏东偏南一点,在贝加尔湖附近的红圈是Mal'ta遗址的位置,距今大约两万四千年前。

Afontova Gora遗址,父系Q1a1,母系R

Mal'ta遗址,父系R,母系U

关于旧石器晚期的西伯利亚,虽然石叶工业的遗址丰富,但遗憾的是目前发现的人骨还非常少,目前仅2.1万年前末次盛冰期的西伯利亚西南叶尼塞流域阿尔泰山北部的Afontova Gora-2人骨,根据Debets(1948)的分析,认为具有蒙古人种特徽,但颅骨本身并不完整;以及贝加尔沿岸的Mal'ta牙齿遗存,对其种系的判断存在分歧,Turner1990)描述为欧洲克鲁马农人,而Alekseev1998)则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牙齿。

南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以前没有高加索人种,是类澳大利亚人种的聚居地。南亚地区的高加索人种因素当时由中亚地区渗入的。西欧亚(中亚高加索人种)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近似性,似乎与人骨种系特征的分型分歧有呼应。另外,田园洞事实上,也更近似印第安人而非东亚人。前幾天在Dienekes看到此討論,但是Amerindian(美洲土著)成分本身不是與東亞成分很接近嗎,考慮到RQ同屬PP又屬MNOPS一員,其東方成分可能來自R?該西伯利亞古人是24000年前的Y-DNA R系,R系人群一開始出現的時後,其常染色體組成應和MNOPS的成員較為接近,而非與MNOPS以外的成員接近。

看来QR最初都是西伯利亚起源。Afontova Gora旧石器遗址检测出来的这个Q1a1跟爱斯基摩人的Q1a1更接近,爱斯基摩人也有一些Q1a1,而且爱斯基摩的Q1a1还在汉人Q1a1的上游,是汉人Q1a1的祖型,Q1a1跟苏美尔也没什么关系,一万七千年前Q1a1就已经出现在南西伯利亚萨彦岭一带了。

北进到叶尼塞河谷的人群还伴随有细石器和玉璧等玉器,推测玉器很可能也是起源于更南方的中亚Y-Q人群,而不太可能是起源于叶尼塞河谷。比较蹊跷的是,进入到叶尼塞河谷的这个1.7万年前的“Q1a1”样本的母系mtDNA竟然是R*。而之前我们看到Y-Q伴随母系都是mt-M系下的CZD等支系。母系R*现在几乎很难看到,因此叶尼塞河谷这群人很可能与北京田园洞人一样没有能传下直系后裔。

在冰期寒冷时,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群主要在东南亚和印度南方躲过寒冷,在数次间冰期期间,人类数次尝试北进,1.7万年叶尼塞河谷的Q-F1215就应是间冰期追逐猛犸象北进的人群之一。这个“欧亚集团”或在中亚附近,伴随mt-M系兴起而形成黄种人,并发展起细石器和玉器文化,在post-LGM之后,再进入到新石器和铜石并用阶段,文明产生。

根据西伯利亚这两个旧石器遗址的检测结果来看,QR在当时占据着南西伯利亚。R系南西伯利亚Mal'ta遗骸的最接近南亚印巴人,同时也具有一些类似印第安的成分,但是却完全没有东亚成分。个人认为PQR很可能起源于南亚,后来经中亚北迁到西伯利亚。

根据最近在南印度发现的NO近亲X推测,NO是南线起源,起源地可能也是在南亚或者东南亚。这么一来NOP起源地可能都是在印度。Afontova Gora是新命名树中的 Q1a1-F1215, 他只是东亚类型Q1a1a1-M120的上游。两者年龄差距有1万多年。 另外Afontova GoraMalta人一样有(南亚)斯里兰卡维达人的常染成分,而且还高达35%

继续进行常染类型对比,田园洞人和Mal'ta人的常染最多成分居然都是南亚的维达人成分。分别占到35.39%37%。另外的成份分别是印第安 16%、欧洲 34%、东亚 0%、美拉尼西亚 0.4%。鉴于AF2 Q-F1215样本的母系也是mt-R成分,因此有理由推测整个西伯利亚和北亚人群都是pre-LGM时代刚从印度的“欧亚原始集团”向北开拓的先发人群。中亚黄种集团的形成或许与维达人有密切的关系。有人造谣说夏商是什么雅利安人创造的,我要问问那些白人粉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国家都没测夏商王侯墓的DNA,有些白人粉想当然的就把夏商归为雅利安了,最开始的报道是这样的:说临夏倗国商朝古墓测出了Q1a1,经过网名叫”历史的天空“这个人的发挥,就变成了夏商文明由外来人创造,后来在经过某些人的发挥,就成了夏商文明由雅利安人创造的理论。简直可笑。24000年前贝加尔湖的那具男孩科学家并不认为是白种人。

原始R系应是原始欧亚集团的一部分,而西欧R系白种人的形成或应该是转向西方发展后与西方分布广泛的古人类混血的结果,同样早期扩散于东南亚的人群混有较多的丹尼索瓦人基因,近期在西班牙发现的40万年的古人类遗骨基因被证明和丹尼索瓦人是近亲。

兰海分子人类学网站的更完整的转述:这两具古尸(田园洞与Mal’ta的常染色体)的南亚成分都是第一大成分。我以前很奇怪,西南很多民族都有一定比例的南亚成分,我以前以为是被同化的棕色人种的遗留,现在看来未必,而是没有西迁的南亚成分。东亚成分和波罗的海成分可能都是迅速发展的后起之秀,相对南亚成分而言。

田园洞人常染色体

Mal’ta人常染色体

Veddoid (“South_Asian”)即以维达人种为代表的南亚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南亚成分为35.39%

Veddoid (“South_Asian”)即以维达人种为代表的南亚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南亚成分为37%

Sinid (“East_Asian”)   East Asian东亚成份即以SINID 为代表的东亚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东亚成分为31.27%

Sinid   (“East_Asian”) East Asian东亚成份即以SINID 为代表的东亚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东亚成分为为0%

Indianid   (“Amerindian”) Amerind即美洲印第安人为11.32%

Indianid   (“Amerindian”) Amerind即美洲印第安人为16%

Nordic(北欧人,日耳曼民族,具有北欧日尔曼民族外貌特征的人) (“North_European——北欧”) European即以北欧日耳曼人为代表的欧洲人的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欧洲成分为8.38%

Nordic (北欧人,日耳曼民族,具有北欧日尔曼民族外貌特征的人)(“North_European——北欧”) European即以北欧日耳曼人为代表的欧洲人为研究对象的欧洲成分为34%

Melanesid   (“Australasian”) Oceanian即以美拉尼西亚大洋洲人为代表的澳大利亚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澳大利亚成分为3.85%

Melanesid (“Australasian”)   Oceanian即以美拉尼西亚大洋洲人为代表的澳大利亚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澳大利亚成分为0.4%

Eskimid (“Arctic”)   Arctic即以爱斯基人为代表的北极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北极成分为0%

Eskimid (“Arctic”)   Arctic即以爱斯基人为代表的北极人种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北极成分为1%

Tungid(通古斯) (“Siberian——西伯利亚”)即以通古斯人为代表的西伯利亚人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西伯利亚成分为4.84%

Tungid (通古斯)(“Siberian——西伯利亚”) 即以通古斯人为代表的西伯利亚人常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的西伯利亚成分为为0%

南亚成分是以现代维达人作为对照的(即南亚成分包括了维达成分,常染色体南亚成分中的维达成份不仅分布于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中,也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中南半岛最南端靠近马六甲海峡地区、印尼和马来西亚共处的加里曼丹岛、紧挨着加里曼丹岛的属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常染色体的美拉尼西亚成分在包括安达曼以及菲律宾最北端在内整个东南亚岛屿部份也广泛分布。而这次研究是以维达人为研究对象种以及种族判断标准,因为维达人(意为丛林人)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小民族,称吠陀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目前维达人总人口不足2000人,约2万年前维达人的祖先已经生活在斯里兰卡,他们有语言无文字,在人类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民族人类学具有头等重要性。他们早已为学者们所注意, 但对他们的过去依然研究得很不够。他们在人类的人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 是划分“ 维达人种” 特殊类型的根据。维达人己经丧失自己的古老语言。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因素和劳动工具、社会结构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都与南印的许多民族类似。所有这一切对于研究正在完善民族过程的南亚和东南亚广大地区诸民族的起源有重要意义。林区维达人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维达人,而乡村和沿海维达人则受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混血严重。下图是维达族男人,依稀有原始黄种人的相貌。)。这暗示田园洞人和马尔塔男孩(Mal’ta)的族群可能都是不久前才从南方(南亚次大陆-大陆东南亚)迁徙分化出来的,还没有经历更多的北方气候环境的选择。马尔他遗址出土的中间有孔的象牙盘,在象牙盘的另一面,刻有三条蛇。蛇的形象在北半球的旧石器艺术品中是极为罕见的,很可能是因为寒冷的天气使蛇无法广泛地分布。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蛇有很宽的头部,可以归类为蝙蝠蛇科的蛇类(主要是眼镜蛇)--尽管现在这种蛇只生活在亚洲南部即青藏高原、华南、东南亚、印度西海岸。难题在于,雕刻这些眼镜王蛇的人(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有怎么能见到过这些蛇? 有其他的解释吗?基于最近的Y系统树的分析, 父系P单倍群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最为接近。首先,我承认P的始祖是从中东直接走中亚到达西伯利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如果P是从东南亚北上的,不也能很好地解释现在观察到的现状吗?大安达曼岛人,10个样本,4P*x(Q-M120, R1-M173) 这个人群也有印度的L 那么这些P*也很可能是R2如果P是从东南亚北上到达西伯利亚,那么很明显他们的祖先是应该熟悉的眼镜王蛇的。这也说明,在马尔他(Mal'ta人)文化的时代,这些人群生活的时代,距离从南亚或者东南亚北上的年代还不遥远,因此他们还保有对眼镜王蛇的记忆。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各群体的Y,mt以及常染色体数据发现除了1O3外,比较惊奇的是,Q在印度南部种姓群体中也有较多的分布(3个群体,6例)。 让人头疼的Q【在美国最新的权威的著述中Q被专称为“美洲基因”,可见Q中美洲原住民特有的基因。】,是如何进入印度的?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则以Q3N3为主。Q1是指汉族特有的M120,在2008写做Q1a1P被认为是3.5万到4万年前起源于兴都库什山脉或者中亚地区。RQ都是P的亚型。在权威专家李辉所著《走向远东的两个现代人种》所引用的Y染色体分布图中美洲原住民Q的分布频率非常高,并且这篇文章中特别提出“我們把CD 確定為棕色人種類型,把OP 確定為黃色人种类型,是通过这两个人種的大量的群體分析得出的。在典型的棕色人種中,澳大利亞、伊利安和美拉尼西亞,最主要的類型是C,安达曼几乎全部是D。而黄色人种毋庸置疑O和P始终是主流。P 型主要在蒙古高原和中亚草原,并低频存在于O型群体中。而在美洲,基本上只能看到Q。” 大多数的欧洲人与大多数的美洲原住民都有P型祖先。由于在中国南方发现低频的 P 的原始类型,P 更有可能是经由中国大陆北上的。P在东亚也有发现,而且是属于未知的原始类型。基于同样的数据,Li推测,由于在中国南方发现低频的 P 的原始类型,P 更有可能是经由中国大陆北上的。

Mal'ta人雕像:

http://s7/mw690/005OOLMVzy76V6udjQqf6&690

http://s15/mw690/005OOLMVzy76V6ug7im6e&690

http://s7/mw690/005OOLMVzy76V6um6VMc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