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同学讲埃及(02-流浪的人)埃及的史前人类是怎么生活的?
标签:
埃及考古历史 |
分类: 法老同学讲埃及 |
本文作者:法老同学 编辑:Pepi太后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舞台:俯视非洲大陆,你能看到上半部几乎是清一色的金黄色。别去捡,那可不是黄金。那是沙漠,有名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Sahara)。
然后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一朵绿色的“莲花”绽放在这片金黄色之中。那是尼罗河(Nile)。古埃及的故事就在这里上演。
虽然听上去难以置信,但是撒哈拉以前其实远远没有今天这样让人望而生畏。
在那时,找到有水源的绿洲还不算太难的事情,而且气候也比今天潮湿很多,季雨也仍然滋润着在这里挣扎求存的史前人类(我说的是大约公元前6000-5000年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人类被称为“狩猎-采集人”。
他们靠什么过日子呢?嗯,想吃肉的时候去打猎,懒的话就去河里和湖里捉点鱼,四处游荡寻找果子。这是流浪的时代,还没有人会想到要从生到死住在同一个地方(也没有这个必要)。
公元前6000-5000年的撒哈拉地区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的家园。鸵鸟、羚羊、狮子、豹子甚至大象都能在这里见到。
这时的人(我们还不能叫他们“埃及人”,因为“埃及”这个概念还没出现)留下了岩画作品,也许纯粹为了消遣,也许带着巫术目的。
想象一下:
在后来会变成埃及南部的地区,一群史前猎人虔诚地画下了他们当时某天捕猎鸵鸟和羚羊的情景,并祈求通过这样引诱更多的羚羊和鸵鸟来送命。
…
好吧!史前人的思维我们不懂。(-
-)
…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估计要每顿都吃饱是有难度的,更别提在狩猎时会面临的各种惊险刺激了。但是他们是满足的。
然而这种生活很快就会走到尾声,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正在经历巨变……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