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执著的美丽》复习笔记
(2015-11-29 09:18:24)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3、文章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与“美丽”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4,文章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著”一词的含义?
5、纵观袁隆平的一生,他是如何“永远”执著的?(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表现了袁隆平的“永远执著”?)
6、“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7、下列各句中,数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②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在他研究的最初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8、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
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9、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10、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11、起初农学对于袁隆平是“艰苦和陌生”的,文中能体现“艰苦”的具体内容是
13、仿句写句。
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
写:
13、体会下列各句的含义。
(1)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2)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
(3)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4)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
(5)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时隔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15、文中反复用“美丽”这个词语,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
16、文章以“
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
17、“时隔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句中“仍”能否删掉?为什么?
18、“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痴”的原意指“傻”,联系上下文说说本句中“痴”的含义。这句朴素的言语中,他的
19、袁隆平曾获得无数荣誉,其中包括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你为他再拟写一份颁奖词。(提示:能突出他的科学成就、执着的精神与高尚的人格。)(50字左右)
20、文中列举了袁隆平的那些成就及赢得的荣誉?这对表现袁隆平这个人物有何意义?
21、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美丽”一词的含义?
①
②
22、儿时的美丽园艺场是如何深深打动了一个纯真的孩子的心灵的?
23、第17段中,“一再声称不善言辞”和“雄辩而流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著追求。
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著坚忍。
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著攀登。
2、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
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执著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
3、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著。
4、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著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
③“他执著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5、童年时代学农的梦想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在面对落后、贫瘠和疮痍的时候,将“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时,百折不挠决不放弃;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6、在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7、①
②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不但实现了“所有人不再挨饿”的理想,更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③“整整两年”说明他们夫妇为了杂交水稻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14000个”表现了他们付出的艰辛,与“两年”相比更加体现了他们不辞辛劳、执著严谨的精神。
8、②句表达效果好。 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著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
9、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10、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著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11、艰苦:在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现实中的落后、贫瘠和疮痍
陌生: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
12、杂交水稻
16、美丽。高尚的人格和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0、文中突出介绍了袁隆平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杂交水稻,赢得了国内国际多顶尖大奖,也产生巨大的影,解决人们吃饭的时间问题,为国内外广大人士赞颂,由此可见,袁隆平的过人之处。同时这样的成就和荣誉与他朴素、务实的为人,坚定、持久的研究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美丽”。
21、(1)“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日后从事农业研究的精神基础。
(2)他是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他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这体现了这位科学家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