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期中复习
(2015-10-20 16:46:19)
标签:
旅游 |
一、基础知识
1、写出一句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的词注音
告jiè(诫
)
漩(xuàn)涡
钻石mì(觅)缝
3词语解释: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寒噤——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寒,寒冷;噤,因严寒,受惊吓等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颤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驰骋原野 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漩涡——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二、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文主要写作者在不同的季节,两次来到壶口瀑布。
(1)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2)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
1、第一次看壶口瀑布,作者听到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
结果:“匆匆地逃走”。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1分)。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1分),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作铺垫和渲染(1分)。
3、请将三个动词“跌”、“冲”、“落”分别填入第⑵节三处方框中最恰当的一处:(3分)
A.
4、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⑵节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3分)
不多余。第②节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1分),给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作了铺垫(1分),也留下了悬念(1分)。
第三段:从河床角度看:河水在上游的特点:由地理构造“丁字”形状,先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再描写了上游的水势。
1、用60字左右说明一下“壶口 ” 之名的由来。(3分)
2、用80字左右说明 “壶口瀑布”的形成。(4分)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3分)
4、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静衬动。 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3分)
5、请联系前文,具体说说第⑶节中“驰骋”一词写出了什么?用得好在哪里?(3分)
6、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7、文章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黄河带给人的感受,其中最主要的是
“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则属于
联系句意分析这两处文字在文中的作用。(3分)
这两处文字都属于侧面描写,完整和丰富了黄河的形象(1分),第一句写出了雨季黄河的水势浩大凶险(1分),第二句写出了黄河水流的迅猛(1分)。
9、这段中运用两个“突然”表现了“壶口”地势的陡峭、险峻,段中明显与它们形成
呼应的一句话是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出黄河水流的迅猛。
10、第三段中“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一句中,“从从容容”的原因是:这是作者第二次去看壶口瀑布,当时正是枯水期,“谷底显得异常开阔”。(2分)
而第二段中“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一句中,“大着胆子”则是因为这是作者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当时正是雨季。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如果下“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2分)
11、请联系前文,具体说说第⑶节中河水得以“ 畅畅快快”驰骋的原因(2分)
因为“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河面非常开阔。
第四段:从水流角度看: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猛烈
(4)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在文中“宽”具体指的是 五百米宽的河道,
“窄”具体指的四十多米宽的深沟(2分)(请用原文回答)
2、说说你对“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的理解:(3分)
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
3、 为什么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既然否定
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 (3分)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
4、说说句中“凝重”、“猛烈”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凝重”、“猛烈”表现了黄河奔腾至此,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惊人,无坚不摧。
5、说说你对“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一句的理解 (3分)
这个句子运用了
6、说说你对“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一句的理解。(3分)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7、说说你对“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3分)
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强,而且立意深刻。
第五段:从石头角度看——眼前河水的特点——坚忍不拔
(5)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A
1、请将三个动词“切”“凿”、“旋”、分别填入第⑵节三处方框中最恰当的地方:(3分)
A.
2、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2分)
画线句,运用形象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赞颂了黄河水流之大,力量之大。
3、“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一句中“怒”字用得非常贴切。请联系前后文,说说河水“怒”的表现。并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1)“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一连串动作,逼真地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3分)
(2)我的理解:这句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3分)
4、文中“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是有据可查的。表现了“日夜不停的河水”“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突出了黄河水的力量之大。
第六段: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6)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三、联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了解文章结构
1、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什么?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1)作者联想到: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主旨:本文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了黄河博大宽厚的伟大的性格,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2、结构特点:作者写两次到壶口参观
一到壶口,雨季观光,采用略笔处理。二到壶口,选择枯水季节观瀑,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