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墓:普哈丁墓——扬州市区解放桥南侧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

分类: 名人名墓汇集: |
人文名墓:
普哈丁墓
——扬州市区解放桥南侧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
普哈丁墓园,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侧、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俗称"巴巴窑"(巴巴是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又称"回回堂"。由古清真寺、古墓园、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门额匾题"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款"乾隆丙辰重建"。普哈丁园始建于宋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是扬州穆斯林为纪念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所建,园内阿拉伯式和中国民族式建筑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普哈丁墓园,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记叙了普哈丁在我国传教的情况。
普哈丁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16世孙,南宋咸淳年间来扬州传教,后逝于此。普哈丁墓园俗名回回堂、巴巴窑,在解放桥南堍,古运河东岸土岗上,整个墓园建筑分三大部分:墓城清真寺和东郊公园,占地27余亩,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来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墓园大门石额题刻“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暑“乾隆丙申重建”,入门向右有一拱门,内有一座清代中叶建的小型清真寺,寺内礼拜殿有拱形圣龛及由阿文<古兰经>组成的图案,使其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气氛,直对大门是石阶甬道,可直达墓域,普哈丁墓就葬于其墓亭中央地下。

普哈丁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据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在国内颇有德望,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到扬州。在扬州期间,他弘扬伊斯兰教传统美德,扶弱济贫,广交朋友,做了不少好事,得到扬州地方人士的拥戴和官方的礼遇。普哈丁主持建造了著名的仙鹤寺,与广州的怀圣寺(光塔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齐名,同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的四大清真寺。
光绪年间的《西域先贤普哈丁墓碑记》记述了一则普哈丁传教的故事:“其时绿扬城东有龙王庙,老僧华仙素擅法术,颇有名誉,见先贤欲一斗其伎俩,卒不能胜,乃折服而退。”这则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反映了普哈丁刚来扬州传教时的曲折经过,充分说明了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普哈丁前后在扬州生活了10年,其间他曾回西域3年,后又来到我国津沽、济宁等地传教。德元年(1275年)七月,他乘船沿古运河南下,当月23日抵达扬州,黎明时在船中归真。当时的扬州郡守是他的好友,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这座墓园最初是专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墓。后来又陆续有来扬传教、经商或做官的其他阿拉伯人,以及明清以来的一些中国阿訇和虔诚穆斯林,卒后附葬于此,使墓园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尽管普哈丁之前或之后,有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如二贤古都白丁、哈三、米里哈只等,但普哈丁是其中声誉最显著、留下影响最大的一位。
普哈丁墓园面对古运河,西向依冈而筑,表示不忘西域故土。拱形门上嵌“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石额。入门向右有一拱门,内有一座清真寺,建于清代。直对大门是石阶甬道,石阶两旁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浮雕石栏,雕着狮子戏球、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等吉祥图案,渗透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台阶到顶即达墓区门厅,门厅上方嵌有“天方矩”石额。“天方矩”意为来自阿拉伯的典范人物。门厅面东有一阿文石额,意为“这一类人在真主面前是高贵的”。过门厅是一幽静院落,院中有一株近800年的古银杏树,虽已被雷劈成两半,仍然枝繁叶茂,浓荫覆盖。它陪伴墓主人度过了世间沧桑,又是历史的活的见证。
院内南北侧各有门亭,北门亭内东壁上嵌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先贤历史纪略碑”,记有普哈丁生平事略。过北门厅即为墓地。首为法纳墓亭,再向北数步,即至普哈丁墓亭。墓亭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式筒瓦顶,墓亭四面均有拱门可入内,墓室为伊斯兰构筑法式。

普哈丁墓葬位于墓室中央地下,上有5层矩形层叠式青石墓塔,每层塔石上雕有牡丹、缠枝草和如意形花纹。在第三层塔石上,阳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的一些章节。墓顶为砖砌穹窿顶,阿文称其为“拱拜尔”,正中悬一阿拉伯文书写的木质方匾,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