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墓:寻找滁州名人墓——嗟虞墩(虞姬墓?)

分类: 名人名墓汇集: |
人文名墓:寻找滁州名人墓——嗟虞墩(虞姬墓?)
2012年10月4日,离开化明塘严氏墓,前往下一处——定远虞姬墓。
行前,当地老乡的确向我推荐了灵璧虞姬墓,但并非我即将去寻访的这处。
根据康熙年间《虹县志》记载的传说,淮北埋身,淮南埋首。
也就是说,灵璧虞姬墓葬地是姬身,定远虞姬墓葬地是姬首。
定远虞姬墓,今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龙回族乡红卫村,二龙路西侧嗟虞墩,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国庆公路的免费,其实对我影响不大,寻访所到之处,大多位于偏僻之地,鲜有高速直达,经常行驶在省道、县道等本就不收费且难行路段。
行前作功课,得知定远虞姬墓,当地俗称“嗟虞墩”,故而一路寻访过来,询问嗟虞墩,老乡均能指出方向。
过了二龙乡,继续往谭村方向,接近嗟虞墩时,路北有一口大塘,地图上标注为“余家坝”。
周围地名还有如:余岗、小余、小岗头,从字面上理解,不知“余”是否通假“虞”,岗则必定和嗟虞墩有关。
当我行驶到塘边时,远远就瞧见一只大公鸡带着两只小母鸡,在道边散步觅食,悠闲自在。
由于本身道路就很狭窄,一边又是水塘,为求稳妥,我早早地便放慢了车速。
可当缓缓经过三只鸡面前时,公鸡作突然受惊状,二话不说,丢下两只小母鸡,自顾自地扑扇着翅膀,竟从路南横越本车,飞到了路北的树上。
没了公鸡的带领,两只小母鸡却也不慌不忙,退到了道边坡下,还好只见鸡飞,未见狗跳。
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传说虞姬自刎后,项羽因舍不得离开她,就将其头割下,用大红绫绸包裹,悬挂在马头上。
传说因此韩信的将士见了害怕,被项羽连赢十八阵。
可是,时间长了,苍蝇攒着马头,影响作战,项羽只好把她的头埋葬。
项羽用蛇标枪在土墩上挑了一个坑,把虞姬尸体埋葬在土墩上,俗称“嗟虞墩”。
而项羽此后又连输十八阵,落得一个和虞姬相同的下场,乌江自刎。
继续沿二龙路(X046县道)由南向北朝谭村方向前进,距离谭村还有大约2公里的地方,看见路西道边的虞姬墓碑,说明目的地到了。
1992年,“虞姬孤堆”被定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定远县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保级别较低,但现场也未见文保碑。
根据《定远县志·文物名胜》记载:
“嗟虞墩(虞姬墓)位于县城南30公里二龙乡谭村。
墓系一较大土堆,椭圆形,顶分三半,底部直径69米,高约29米。
北沿于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上草呼为美人草。
墓前有一石碑,碑文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侧对联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横批‘巾帼千秋’。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即是此处。
清《定远县志·丘垄》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穿过道旁的一片树林,嗟虞墩即在眼前。
冢的东南侧,栽有一溜排十几颗松树,一半已经枯死,剩下的也半死不活。
冢上基本被“美人草”覆盖,唯独冢的东面,有条光秃秃显露出封土的山道,可以由此登顶。
该条山道呈倒三角状,不像长年累月踩出来的,更像是探沟一般。
在冢下即可看出,冢顶中间塌陷明显。
冢顶上,犹如一片小的垃圾场,只能猜测为当地年轻人前来游玩时丢弃。
站在冢顶,可以看出,冢的南、东、北三面,被树林环保;西面则为一大片平坦农田,稍远处为余家坝;西北面田中,还有一处颇为精致的私家墓园。
冢的西南、东南两面,塌陷严重。
塌陷均应于盗墓所挖道洞,以及墓室坍塌有关。
最后,站在冢顶,给停在林间的爱车来一张。
定远县东北十华里,有泉坞山,“泉坞朝云”是全县八景之首。
泉坞山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一个南北七里、东西三里的山岗,山岗东西并行两条河冲,山岗南部为一片冲积胡泽。因为似山不高,似岗不长,自古以来没有名字,当地人俗称“九里山岗”,并有“四颓山”、“四阝贵山”、“九斗山”、“嗟虞墩”等地名演变。
以下所列,均为定远虞姬墓的记载:
唐以前,虞姬墓不见于史载。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初唐李泰《括地志》记载:“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安徽通志》补记:“俗称‘嗟虞墩’”。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元丰年间《九域志》记载:“阴陵城,项羽迷道于此,盖虞姬死所”,阴陵即今定远。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凭吊定远虞姬墓,作《濠州七绝》之一:“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辙作《虞姬墓》:“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康熙十九年撰《定远县志》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
《江南通志》记载:“嗟虞墩,在府东北八十里,世传项羽于此别姬。”
《安徽通志》记载:“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今名嗟虞墩”。
《重修安徽通志》记载:“嗟虞墩在庐州府东北八十里,古传项羽于此别虞姬。”
民国十八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嗟虞墩,在安徽定远县南,即项羽虞姬墓。”
但因虞姬死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死时只能匆匆埋葬;死后,成王败寇,汉朝也不可能为其重修高规格墓葬。
该墓未经考古发掘,尚无法通过地下文物证明其传说真实性,从塌陷状况看,幸存文物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这可能也是够不上正规文保单位的原因吧,要不然这么大一座封土,定个市保应该不成问题吧。
其他虞姬墓:
1、灵璧虞姬墓
该虞姬墓,如今比较著名,且为安徽省保,但看资料,似乎还不及嗟虞墩靠谱。
2、和县虞姬墓
按传说,在和县阳陵山南面的小山上,为项羽当年埋葬姬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