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人文古城:福建建瓯城的建州、建宁府——古城墙
建瓯历为建州、建宁府治所,八闽首府,人杰地灵,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耀三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座。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至民国,建瓯城垣有废无修,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存“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除通仙门保存尚好(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其余现存三门都现状堪忧。
我先前往位于城西南建溪岸边的“通济门”,城门洞上方镶有石板一块,中间阴刻楷书“通济门”三字,为清乾隆间重修所题。该门沉于路面之下,被茶吧餐馆包围,现状不容乐观。
通济门沿建溪往北走一点就是“临江门”,这门可不好找,定睛一看原来埋没在一片棚户区内,污水中城门中流出,城门上搭建了数幢板房,可真够惨的。
西大街的出城口是“威武门”,可以通行,周围脏乱差,现状比临江门稍好。看到建瓯城门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试问当地有关部门是在干什么吃的?
看完三座城门,前往通仙门,途径鼓楼。鼓楼跨于人民路之上,青瓦红墙,气势宏伟,为近年重建,非古迹。
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通仙门,为省级文保。该门位于城南偏东,面临东溪,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三字,为清乾隆间重修时所题。城门尚存城楼一座,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太保楼”。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