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古村:福建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

(2014-12-11 14:59:54)
分类: 都城古镇古村:

人文古村:福建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



  2006年的春节自驾经浙江前往福建漳州观土楼时,顺路游览了一下永安的桃源洞,那是初识三明,由于目的地并非此处,所以当时也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

  2007年第9期的《时尚旅游》做了一个“迷失三明”的专题,细细读起,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掩卷兴叹:没想到三明竟然有那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而我竟与其失之交臂!

  从那时起便一直在心中盘算着择佳期再访一次三明,不想这一等却是两年。

  2009年的春节,在完成《自驾游》杂志“武夷问茶”的采访任务后,我遂放马南下三明,终一了心愿。

  两次三明之行,都恰逢春节,也算是机缘之合。

  对于有着古村镇、古民居情结的我,那座存续千年,唐、宋、元、明、清五朝古建尚存的十八寨,自然成为三明之行的首选目标。

  十八寨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相传是由大大小小的18个寨子组成的,因此而得名。

  三明是个翡翠山城,山多林密,这十八寨就深藏在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公里的崇山之中,很是偏僻,但这也正是其能幸存千年的原因,只是苦了我这外乡人,驾车往来奔波,竟然不得其路而入。

  或许是老天感动我是专程前来,便派贵人前来相助:我在路边拦住一位帅气的小伙,请他指点迷津,不想这位杨姓小伙恰是十八寨人,也正想在路边拦车回村。

  小伙上了我的车,一路闲聊中,我告知了千里来访十八寨的原由,他很是感动,诚邀我去他家中饮茶用饭,并保证让我了解最全面的十八寨,客家人的热情是不可抗拒的,我只能入乡随俗,客从主便。

  用过客家的年饭,饮茶间,小伙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屋来:“有客来啊……”“这是我们十八寨的导游杨裕群……”小杨为我介绍,“你就是杨裕群?”我急忙从背包中拿出那期《时尚旅游》,上面介绍的导游就是杨裕群,十八寨的唯一一位导游。“是我,是我,当着我们的村领导,如假包换”,我这才知道小杨竟然是村里最年轻的委员。

  今天的参观在小杨的安排下不仅免费,而且老杨专陪。“哎呀,小杨!老杨……缘分啊……谢谢了啊……”,此时此刻,套用春晚上老范的台词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十八寨村口一带已经被破坏得相当厉害,全是新造的小洋楼,初来乍到者,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象到这里还会保留有为数不少存续千年的古民居。

  在老杨的引领下,从众多新楼的夹缝中,我们一路穿行,来到了位于村西十八寨古民居中最有名气的古建筑--先贤祠前。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随老杨从侧门开锁进入祠堂,只见正厅上高悬“理学昌明”的横匾,大厅中竖四金柱,均采用花岗石雕刻而成,柱础呈莲花形,上又接覆盆础,显得别具一格。柱上浮雕阳刻两副对联:“邹鲁上追群钦北学,闽瓯广讫尚溯南来”;“递衍心传理原精一,钦崇圣学道本时中”。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经老杨介绍方知这先贤祠亦称“四贤祠”,因奉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大贤人而得名,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十八寨的无数先人均是在此熟读圣贤书后,走出大山,功名及弟的。据史料载,历代的副榜、岁贡、廪生、武生、列贡……济济80余辈,特别是陈家祖屋中至今还保留着两张依稀可见的中榜捷报,就是十八寨人才倍出的最好佐证。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在祠堂的厢房中,老杨又特别为了介绍了十八寨的山川地形,村寨布局,让我对客家人的建村风水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出先贤祠,继续随老杨向村子的深处走去。

  路过村边的一座溪流,溪上的一座造型独特的石桥立时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但见此桥从桥墩、桥梁、桥面直至桥栏都是用粗凿的长方体条石或石块粗砌而成,最有特色的当属其桥墩,其形尤如高翘的船头,整座桥梁平架在这三个船形石桥墩上,远远望去,好似一座浮桥,故而当地人俗称其为“石浮桥”,此桥系元代所建,造型国内少见,称得上是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佳作。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走进村子的深处,一条用光洁的青灰条石铺就的古街,呈现在我的眼前,街道两旁则是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小的多是商家铺面,大的则是宗族祠堂,无疑这里过去曾是十八寨最为繁华的地段,而今天这里则是原滋原味,古韵尤存的十八寨的精华所在。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在老杨的提醒下,我这才发现脚下的古街确实有些不寻常:街面用材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花岗岩条石,不寻常之处则在于这些条石的选型与铺法,街面正中皆选用长短相当的细长条石,首尾相连顺着街巷的走向纵向铺就,两侧则用大小大致相等的岩石板横排铺砌,整个街面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突兀的中线条石如同长虫躯干,两侧的横板则如爬虫的百脚,整条古街,好似一条大蜈蚣爬行在古村之中,由近及远蜿蜒而去。

  古街见的多了,但这样别致铺就的街巷实不多见,老杨告知,这是忠山古时“官道”,因其形如蜈蚣,故当地人便称其为“蜈蚣街”,传说,这样的街道“天下三条半,忠山有半条”。

  在十八寨“蜈蚣街”的中段,老杨带我走入民宅间的一片空地上,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座外形酷似蒙古包的石墓,当地人称“先人冢”,建于元代,久居江南,却在东南的福建见到一座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古墓,真是感到有些新奇。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连着参观了村中三处建于元代的古建筑(一祠,一桥,一墓),老杨笑言,大过年的,也算是讨个“连中三元”的彩头吧。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这十八寨的街巷可谓是花样百出,除了那条最著名的“蜈蚣街”外,在陈家大院旁有一条仅能容一人行走的明代古巷,行走其间,对面来人无以相让,头顶之上仅现有一线天光,当地人喻之为“一线天”;村中还有许多纵横交错方向难辨的迷宫巷,时至今日若不是老杨领着,象我这样的外人,行走其间,必然晕头转向,在迷宫巷的许多转弯墙角之处,都有一口水井,井口基本与地齐平,此井的用途竟然是用来抓贼的,夜晚入村之贼,不熟路径,又作贼心虚,通常习惯沿墙而行,遇墙角更习惯隐身其中,以察情况,不想脚下有井,跌落其中,便成瓮中之鳖,幸而今日仍太平盛世,这些井口多以泥土填没,但知情者仍足以替贼后怕;杨氏家祠大门前的街面更是夸张,本应平直的街沿,竟然排成了一张巨大的弯弓,正对着门前本不宽敞的街道,是何用意,真是有些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与各地的古村一样,十八寨中也有许多宗祠与家祠,这些祠堂通常都是气势不凡,也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底蕴与风俗的处所。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杨氏“楚三公祠”其厅堂之上可谓是雕梁画栋,不仅神龛、匾额、楹联等处的鎏金历经风雨却依然光彩夺目;其梁、枋、雀替、门窗等处更是布满木透雕手法而成的人物、鸟兽和花卉组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尤其是其梁壁两旁象征四季发财的四盆木花柱,用四种不同的木料雕就,分别为梅、荷、菊和牡丹,据说其可随季节及湿度、温度、光彩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色调,虽不得亲见,但其木雕盆花之精致逼真,工艺之超凡奇绝,已足以令我叹服。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庄氏宗祠是忠山最大的一座宗祠,始建于明代,在这里,老杨带我看了一顶乘漆色斑驳的木制花轿。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今天的客家人依然传承着许多先人的传统习俗,这顶花轿就是其中的代表,直到今天本地的年轻人婚嫁,依然用这花轿保持着“抬新娘”的风俗,哪怕是新娘住在二三十里之外,也一定要用轿子抬来。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看到花轿上的铜锁了吗?这也是风俗中的一个讲究:当新娘进轿后,其父母要亲手把轿门锁上,然后把钥匙通过媒人之手交给新郎,迎亲一路轿门不得打开直至婆家,这表示新娘是‘原封未动’地嫁到婆家的……”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走在十八寨古香古色的街巷中,倘若细心,你还能发现许多能体现着当地传统习俗的新奇的东西:看看这个,古街两侧的许多民宅门边院墙之上都砌有一个方型带眼石槽,可千万别误以为这些是喂牲口的食槽,其实这在当地被称为“送水槽”,正是十八寨人遵从儒家礼教风俗的体现,古时,客家男人多有外出,家中只留下女人,村中饮水,汲自于井,妇人多有不便,于是村中会安排男丁,按时为家中无男丁的女人送水,但男女受授不亲,男人更不能随意进出妇人家,聪明的先人便设立这“送水槽”,倒水入槽,流存于槽后缸中,男女隔墙闻其声而不谋面……此着真是妙不可言!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参观完十八寨,辞别二杨,正待出村时,忽然从村口处传来阵阵鞭炮鼓乐之声,一群村里的年轻人用木椅抬着菩萨沿街巡游,老杨告诉我这是客家特有的年俗叫“闹春田”,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们在年里,抬着菩萨巡游后,于泥田里奔跑、角力,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惊诧地发现,队伍末端的鼓手竟然是两个稚气未脱的孩童,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累的稚嫩的小脸红通通的,额头之上更是挂着晶莹的汗珠,望着孩子们那严肃认真的表情,顿感欣慰:或许正是可以寄希望这些孩童,将这座古老的村寨和千年的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寨存千年:三明十八寨古民居(福建古村镇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