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文与风水
人文与风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653
  • 关注人气:2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文古城:川滇锁钥之称的一座——会理古城

(2014-12-11 13:53:51)
分类: 都城古镇古村:
人文古城:川滇锁钥之称的一座——会理古城


    这是第二次从四川进云南,我特意选择了走西昌-攀枝花-丽江这样一条线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想去看一下地处四川的最南端,与云南隔江相望,曾经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路的,素有“川滇锁钥”之称的一座古城:会理。

    早早地便从西昌动身前往攀枝取花。冬日的川南却温暖如春,清晨那初升的太阳便已经给大地镀上了一层暖暖的金色,此行走完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把西昌称为“月亮之城”,把攀枝花称为“太阳之城”,把会理称为“小春城”了。

古风遗韵会理城
    会理的老城位于城市中心,原有四门,但现如今仅存一座北门,我们歪打正着竟然直接驾车来到了古城的北门外广场上。

古风遗韵会理城
    站在广场上,就望见一堵高大厚实的城墙横亘在眼前,城墙的正中处开着一座拱形城门洞,门洞的上方则矗立着一座重檐硬山式顶的颇有气势的城楼;朝北的城门上方镶嵌着一面题为“望帝”二字的匾额,乃是表达了当时地方官员们虽地处偏疆,但始终北望帝都,对皇权和朝廷的忠诚之心。

古风遗韵会理城

    透过拱形的城门,可以隐约望见城内大街两侧商铺林立,人头攒动,极远处更似有一座高阁立于城中,于是绕过古城门口设置着的极富特色的阻止机动车辆进出的隔离石墩走进古城之中,请各位猜猜那隔离石墩是什么?哈,竟然是几颗硕大的象棋子,有创意!

古风遗韵会理城
    穿过城门洞,仿佛穿过了一条历史的隧道:城下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就是这样穿梭了“几百年”而不息吗?

古风遗韵会理城
    进了城还是忍不住想回头再拍一张高大的古城门,因为城内这一面此时正朝向阳面,光线极佳。此时才发现这一面的城门上的也有一面匾额,上题“永固北辰”四字,此乃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提醒官员们要永远施行德政,感化四方;而那城墙门楼之上,也高悬一黑漆匾额,上题“拱极楼”三字,此楼名典故又是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为四方归向,众星拱护。

古风遗韵会理城
    仅以这城上三匾,就已经彰显出这个偏于西南一隅的小城,其内在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来了。

    这座北城门在当地俗称城鼓楼,是明代以来会理城市交通和防御的重要设施,原先城垛上设有三尊铸铁大炮,它与四周的城墙构成了会理古代城市完整的防御体系;而城门西关的福音堂附近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攻打会理城的进攻地点之一;至于那座古城楼更是会理保存下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北门内民房失火延烧北门城楼,当时的知州何咸宜主持修缮,其后又毁建数次,延传至今。

古风遗韵会理城
    望着眼前的这座历经风雨战乱的古城门,不知道是该感叹它的雄姿与稳健还是应该感叹它经历过的岁月的沧桑!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城内是一条南北向的主街总长三里三,街宽7米,全部青石铺地。街上的店铺,多为灰瓦飞檐的屋面,屋檐灯笼高挂,店面招牌色调古朴而统一,不少店主都走出铺面,在冬日的暖阳中与过往的熟人聊着天,而街面上的摆摊之人,也是坐于街边一角,静待客人上门,不闻嘈杂吆喝之声,古城里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自在。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先前在城外依稀望见的那座楼阁,此时就稳稳地立在古城的中央,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古风遗韵会理城
    这座楼阁体量庞大,楼高三层,有十二柱支撑,楼上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风铃摇曳,如亭顶檐之下,一块大匾,上题“凌霄楼”三字,凌霄二字用于此楼可谓是恰如其分,若登临此楼,居高临下,古城风光当尽收眼底。此楼便是会理古城中最富代表性的建筑,有着“南来建州第一楼”美誉的钟鼓楼。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清朝之前,会里古城中本无此楼,当时古城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已是极佳,却古城事事总是不尽人意,后来才发觉城中乃是犯了“中轴空虚”的大忌,于是清雍正十二年,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建起此楼,并最终在古城内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穿城三里三,四面对称”的格局。

    都说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城中的小巷才是最市井,最生活,最有味道的风景,在会理古城便是如此。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离开它风光的三里三的长街,随便走进旁边的任何一条老巷子,你可以在这里的茶馆里点上一壶茶,坐在条凳上,望着日头在巷子里投下的光影的变幻,你也可以抽一口老茶客的土烟,和他们打上一圈牌,然后听听他们讲讲有关古城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你也可以在这里的老式剃头店里,让老师傅给你用刷子沾着肥皂水打把脸,再用手中的剃刀在你的脸颊上麻流地走上一遭,那锋利的刀口在你皮肤上划过的感觉一定非常美妙……

古风遗韵会理城
  如果你想寻访藏于在小巷深处,散发着翰墨书香的古宅大院的话,那自是得去离北门城楼不远的科甲巷。从明代开始,巷内居住的各大户人家每户均中有科举的子弟,故巷内大门多悬有“进士第”、“大夫第”等匾牌,得名“科甲巷”。

古风遗韵会理城
    如今此巷尚残存百来米长,不宽的巷道两边,还有数家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院落,或是江南庭院的风格,或是北方四合院落的风格,或是云南民居的风格,其中尤以科甲巷9号的胡姓大院及两侧的明代建筑最有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还没有走进胡家大院,那内外两道门的设置和门边墙角的雕花墙础,已然让人觉得这户人家的不简单;待迈进内院,立时便能感受到阵阵古意:古老的水井、古色古香的宫灯、雕花的门窗,特别是第三进的过道里高悬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下面的香案上供着曾经官至高位的胡家祖先的牌位,令人感叹。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古风遗韵会理城
    这个院落中都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历经数百年也未曾改变,胡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固守着祖宗传下来的家业,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如果你想寻访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遗迹的话,那你就得出北门,去城北的西成巷看一看。

    不宽的巷子,巷口当街立着一座牌楼式巷门,上面题着“西成”二字,巷名取意自“东作西成”,意思是春天耕作,秋天收成,意寓会理城仍是一块象征收获和富裕的风水宝地。也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含义。

古风遗韵会理城
    牌楼右侧的巷壁上嵌着一块红砂石制成的石碑,那是清光绪十一年立的下的《禁止碑》,上面的内容是禁止随地大小便之类的规约,这也是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方面的重要文献。

古风遗韵会理城
    牌楼下是供往来商贾歇脚的长凳,其后便是一条长约400余米,宽不足3米的小巷,难怪西成巷又被叫做小巷子。

    巷子的中间是一条笔直的青石铺就,光滑的石板道,如果你细细地在石板上寻找,一定可以寻见当年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络绎不绝的马帮留下的蹄印。

古风遗韵会理城
    西成巷正是昔日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马帮商旅打尖聚居的地方,巷内的建筑多为清代的建筑,有几家,如小巷41号的宅院,那进深,那规模,依然可以端详出当年马店的模样。

古风遗韵会理城
    巷子里除了在门前玩耍的孩童,难得见到居民的影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紧闭着,也将古道上的往昔掩藏在了门后;巷子中一扇涂着斑驳朱漆的大门吸引了我的目光,门上两个大大的黄色的“忠”字格外的刺目,那是一个特殊年代深深的烙印,已经结束快40年了,普天之下也只有一些偏僻之乡还能见到些当年的痕迹,也算是个记忆吧,但就在转身离去之时,换了个角度,隐约发觉,那黄色大字之下尚有其他的图案,凑近跟前,仔细看去,原来两个忠字之下竟是掩盖了一对浅浮雕饰的门神,这又会是凝聚着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啊……

古风遗韵会理城
  我知道,这样的地方一生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前来寻访,但就是一次,一眼,会理古城的古风遗韵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了,而这份记忆还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的清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