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镇:浙江湖州市德清县的——新市镇古镇

分类: 都城古镇古村: |
晋永嘉二年(308)夏天,浙西北地区连月大雨,引发洪水,不少乡镇受灾甚至被淹没。一群人辗转迁徙,来到了一处河网如织的汀洲之地留了下来,在此开荒种田、重建家园,并给新的城镇起名为“新市”,此为今天浙江湖州市德清县的新市镇的起源。
名为“新市”,其实一点儿也不新,此地算来历史已经有一千七百余年了。新市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由此东去三十公里,便是乌镇与西塘;北上三十公里之外,有南浔、周庄、同里、甪直等著名江南古镇。就其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而言,新市是绝不输给包括上述几个在内的所谓“江南六大古镇”。
新市本已是老名字了,但它还有个更浪漫的古称叫“仙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就是某次留宿新市的即兴作品。驾车从申嘉湖高速可直抵新市,老街和水乡都在镇中心。
顺着水边的长廊走进去,两岸都是整修过的明清店铺,挂着仿古的招牌和幡子,几条老石桥已经数百年了,桥面、桥栏和桥上的石狮子都相当斑驳,但还是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这片区域叫做“西河口”,曾经拍过“林家铺子”等影片。早在一九五九年拍摄这部影片时,江浙一带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应该不少,新市能够脱颖而出被剧组选中,可见其作为水乡商埠是多么有代表性。
沿着水埠老街向南数百米,水域变得宽阔起来,那里的名字叫做“陈家潭”,是几条小河汇聚的地方。河水与水潭交界的地方有数座石桥,保存完好的有望仙桥、会仙桥、驾仙桥。前两座是造型古朴的石铺平板桥,均为清代中后期重建的。
驾仙桥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姿态轻盈灵动,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新市现存最古老之石桥。桥栏上的望柱石狮造型独特,有人说其眉间有中国猿人的韵味。
古石桥是新市镇的一大特色,其地因水道纵横被自然分成十八块,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桥梁连成一片,据说最鼎盛时期有大小七十二条桥,虽现在仅存十一座,还是充满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流水是水乡的血液,而桥梁则是水乡的魂魄。
一九六二年,电影《蚕花姑娘》摄制组来到新市,西河口和陈家潭一带成了主要外景地,老电影中“鱼米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的甜美歌声,唱的新市蚕茧交易的热闹景象,而“蚕花庙会”的确就是新市千百年来一项著名的民俗活动。
相传越国美女西施自会稽往姑苏送蚕花途经新市,看见十二位采桑姑娘在其轿前翩翩起舞;西施为之所感动,遂将绚丽多彩的蚕花分赠众女,从此新市蚕桑丰收。于是为追念西施,每逢清明新市人便会举行蚕花庙会。如今,蚕花庙会已成为每年清明数万人的“狂欢”,举办的地点是镇西北的千年名刹觉海寺。
穿过百丈长的钟楼弄,侧旁胭脂巷的粉黛气息还没闻到,就来到一座古桥前。这是建于清朝嘉庆十六年的单孔石拱桥,名曰“迎圣桥”,也叫“接凡桥”,桥北就是觉海寺。因地处寺前而名为“接凡桥”容易理解,但大名“迎圣桥”,应该不是某位皇帝曾驻跸于此,猜想是某次寺庙请佛像入住经过此桥的结果吧。
觉海寺历史悠久,民间有“先有觉海寺,后有灵隐寺”的说法,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那时名为“大唐兴善寺”,到宋朝的治平二年(1065)才改名为觉海寺。寺庙屡毁屡建,但到清代中叶毁后,直到一九九五年才再度集资重建。
觉海寺东部的河流上也有几座石桥,不过都年久失修,河道里还淤积着许多垃圾。其中最出名的是“状元桥”,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石桥原名为“玄武桥”。南宋嘉定十年(1217),玄武桥南的吴潜中丁丑科状元,曾两次官拜丞相,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许国公。南宋江山风雨飘摇的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暗中使人毒害吴潜于循州;吴潜死前在《谢世颂》中写道“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为了纪念吴潜,乡里人将玄武桥更名为“状元桥”。现在的状元桥是晚清风格,桥拱上有“同治十二年里人重建”的落款。
除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商埠风貌,新市还有远近闻名的蚕花庙会和元宵灯会等民俗活动;除了宋代状元吴潜,还有影响日本一代画风的清代画家沈铨、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古桥古船专家朱惠勇等名人。
可以这样说,无论从水乡风貌,还是从历史、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新市的底蕴绝不输与周庄等“江南六大古镇”,有人称之为“江南第七古镇”应该毫无过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