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身着汉装,这是以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后面。一个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

大雄宝殿,这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管过去、现在、未来,即管三世轮回之意。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是佛主的徒子迦叶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难陀。

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用来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殿内佛像前两旁立着一对铜男孩,身穿红肚兜,神态栩栩如生,满面笑容,天真活泼,引人注目,他们是福州地区民间吉祥的化身,是1935年由一位福州工匠铸造的。殿内两边的十八罗汉塑像,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雕塑的。释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立像。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蜡模铸造工艺铸成的铁佛,每尊重约1000公斤多,表面贴上金膜。"三圣立像"前的一张供桌,是鼓山"镇寺三宝"之一,这是由鸡丝木(也称铁木)制成的。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两旁还有骑着虬首仙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灵乐仙白象的普贤菩萨。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

涌泉寺是鼓山风景区的中心,周围还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寺后登山道两侧有着大量摩崖石刻,仔细研读一下应该会领悟颇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