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风光:福州的十大名片之一“马尾船政”

福州有十大名片: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青云山。其中马尾船政高居第二位。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依仗着船坚炮利,轰开了天朝的大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福州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福州的大门就此打开。
鸦片战争及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在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使国人看到了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批有识之士掀起了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洋务运动。福州马尾船政的设立,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因此,马尾船政也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马尾船政学堂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学风极为严谨,培养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的中坚力量。较为著名的有:魏瀚、刘步蟾、邓世昌、严复、罗丰禄、林永升、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詹天佑等。

位于马尾马限山东麓的船政文化博物馆,对这段历史文化做了忠实的记录。是福州一处非常值得参观游览的地点。


马尾船政的创办人左宗棠与沈葆桢。

马尾船政紧锣密鼓筹办之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行前推荐林则徐之婿沈葆桢继办马尾船政。沈葆桢排除万难,苦心经营,把马尾船政经营得有色有声。

马尾船政紧跟当时先进国家的步伐,轰轰烈烈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等一系列“富国强兵”运动,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的进步。








今天,中国已经能够自主制造比较先进的导弹驱逐舰。

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和海军人才,中国近代海军军官3/5出自马尾。









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近代海军并不能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数次海战中,近代海军几近全军覆灭,一大批马尾船政学员壮烈殉国。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拼死抵抗,拼光了最后一舰一人。纵观近现代史,中国海军在像样的海战中还没有理想战绩。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向海洋,勇敢地面对大海的阻拦。马尾船政的探索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