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城县赵河镇石头寨 泉水叮咚中讲述历史故事

(2016-05-05 11:35:11)
标签:

杂谈

编:郭起华 编辑:李 宾 创意:翟 倩 质检:陈明磊

  本报记者 梁 良 文/图

1959年的老照片,遥见老寨墙的森严

  这里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却在茂密的繁树间静处为一个虫鸣鸟叫、泉水潺潺的清幽世界。

  这里没有旧时庄园的气派森严,却在廊前屋檐和透花房脊中隐隐凸出传统建筑古朴典雅的中国风。

  这里,就是入选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方城县赵河镇石头寨。

  一个春日周末,记者走进这座兴建于清道光末年的寨城,在青石灰瓦间聆听它走过煊赫又走过寂寥的历史……

  青石寨墙、绿苔层层,岁月的痕迹斑驳摇曳

  出了方城县城沿着方(城)南(召)公路向西行驶20公里,在伏牛山东麓乌云山南两公里处,便到了赵河镇石头寨。进入村子,抬眼便看见一户人家石砌的院墙上有一扇颇具古风却早已被弃之不用的拱形门洞,那斑驳的石层和因春日细雨而滋生的层层绿意,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一抹岁月的痕迹。

  “石头寨是周氏地主于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所建,分南北两寨,是方圆上百里有名的地主庄园。”同行的赵河镇文化站站长张保德向记者介绍,周氏原为洛阳人,后流落方城落脚石鼓泉(北石寨原称),靠卖煨炉得以发家。

  道光年间,豫西一带土匪蜂起,民不聊生。为防御匪患,周氏后人倾尽家财组织四乡八堡的民众从乌云山上刨石建寨,历时二十余年,先后建成南北两寨。建成后的石头寨,布局完整、高大气派。寨墙全用数百斤的方青石砌成,每层白灰扣缝,糯米汤汁灌注,寨高三丈八,四角建有炮楼,专人守护,兵器齐全。

  由于寨墙高厚、防制完备,在那个年代石头寨成了当地百姓的避难所,南阳知府顾嘉蘅特书“保卫功高”四个大字刻于寨门上。

  青堂瓦舍、虫鸣声声,乡村的气息古老清幽

  正值人间四月天,春日里的石头寨生机盎然,房前屋后、沟沟坎坎上的杂草野花郁郁葱葱,杨树、槐树掩映着一座座老宅,那绿意勃勃的枝桠从屋顶探出头来,在虫鸣鸟叫的唱和下,小小的村庄更显出几分清幽。

  据老辈人讲,当日坚固森严的寨墙建成后,周家特许参与建寨的百姓在寨内建房居住。一时之间,寨内青堂瓦舍、雕梁画栋,粮行、药铺、酒馆、杂货店无所不有,颇有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象,甚至有了“乌云山下小皇城”之称。清光绪年间编撰的《南阳县志》中称,石头寨为“南阳诸寨之最”,其雄伟气派、守卫森严可见一斑。

  漫步石头寨,不少宅院仍能显示出一进二、一进三或四合院的建筑风貌。屋檐四角、房山以“七封山”“九封山”居多。寨内保存相对完好的周家大院建房时便是以“九封山”来彰显其身份。透花房脊配以精心烧制的牡丹图案,尤见其精巧。房前两角和屋檐或石雕或砖雕或木雕,颇具匠心。

  百余年来,石寨村落格局无大变化,古河道位置未变,至今依然水流潺潺,向南经栗园河注入赵河。清代围村开挖的寨壕沟、寨墙遗址及填充寨墙里的黄土仍清晰可见,处处散发出古老恬静的乡村气息。

  潺潺泉水、煌煌岁月,沧桑的老宅诉说记忆

  岁月悠悠,曾经威震四方的石头寨墙,如今仅存少量墙基掩藏在丛生的杂草中。

  七十多年前,开封战事吃紧,因石头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御措施,由南阳教育学家张嘉谋创办的“河南省私立尚志高级文书科职业学校”迁于此地。学校初定之后,张嘉谋荐聘了不少有声望的学者名耆,一时间轰动当地,故有“尚志中学三八二十四贡五秀才”之说。

  方城解放后,石头寨内的周家大院先后作为石寨区、乡、公社和小学所在地。后,因兴修水利用石,寨墙石头被陆续拆走仅留下残垣断壁。

  在这座一进四的宅院里,退休老教师周文增夫妇日日洒扫守候。早些年,年久失修的西厢房坍塌,七十多岁的周文增用退休金买来木料砖瓦,对其进行修缮。只可惜,现在一下大雨,屋内还是会有雨水滴滴答答地漏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