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small/005OEYTKzy7dw3bCq2i96&690
暑假,翻阅由美国希姆勒编著的《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一书,获益颇多。本书围绕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深度认知地投入课堂学习的话题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都有具体的做法,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有随时可用的快速写作、快速绘画、黑板汇总,有方便学生参与的举卡片判断对错、做出选择,有多种集体讨论以外的课堂活动,如比较展示、交流卡片、角色扮演,还有现场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如画图笔记、三句话总结、辩论队卡片等。
读后深有感触,平时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在
“提问——回答”对话式的“照本宣科”,上演着一堂堂“水皮球剧情”,让学生沦为“收听器”,将课堂变为“思维窒息场”?阅读教学,常常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读懂理解的浅层次思维层面上,让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话语权,却又让一部分学生默默地静坐?纵观平时每次上课,总想象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每次讨论,老师滔滔不绝,渐入佳境,学生却认为课堂无聊,不想参与,两眼呆滞,有的偷偷看小说、讲小话、做小动作,甚至与老师对立,这都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关,没有有效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互动、分享、评价。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大江保卫战》,我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滔滔不绝额,渐入佳境,一串串诗意般的排比句从我嘴里蹦出,充斥课堂,霸占课堂的话语权。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神情专注,目光追随着我传授的每一个内容,似乎也在思考每个问题,听清每个细节,记住每个知识点,但现实差强人意,作业反馈让我大跌眼镜,不明白自己精心预设、课堂行云流水、学生听得专注,为何达不到预期效果?读了此书,明白我忽视学生的经历,没有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虽然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体验,但是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充分互动、分享、展示环节,学生没有机会与同学、老师交流,没有一个个生成性的思维碰撞过程,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因此对老师的“慷慨陈词”不理解,无法产生共鸣,思维处于沉睡状态。课堂上虽然有学生出彩的言论,但那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展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认知结果。正如书中所说,缺乏学生投入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沦为“收听器”的情况,有的可能心事或心情不好,徜徉在自己的精神天地。这样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精彩不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实是无效课堂。
所谓全员参与技巧是一种能够使所有学生同时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并认真深入地投入对老师当前讲授主题的学习中的技巧。如何调动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用活动体验吸引学生,运用阅读思维导图、快速绘画、角色扮演、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全员参与,深刻领会阅读内容并积极发挥,内化重构文本,语言迁移运用,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有思想的交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37个技巧”中还大量用到了课堂评价和全员评价,如大拇指投票、书写板亮牌、黑板汇总、举牌投票、展示墙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受到激励,学生完成活动后有成就感,自然会乐在其中,积极参与。课堂上分组,男女生对抗,往往学生情绪更高,甚至有时争先恐后,玩出火药味。这种氛围中,还会有学生发呆么,思维能不被唤醒吗?
虽然我们的课程往往本身有着致命的缺陷,远离生活、不能操作、缺乏实用,知识点太多等等,但我们也可以按照《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的思路,找出我们课堂中能实际运用的方法。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用心研究学生,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学生参与度与认知程度,在“全员参与技巧认知投入”的四个项限中,灵活调控课堂,实现高认知、高参与的高效课堂,在一次次唤醒思维中碰撞火花,铸就终生学习的思维品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