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世俗主义绑架,这是基础教育根本价值的迷失。
一、基础教育的本真在于基础性。
回归教育本真指我们的教育实践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坚守教育自身的价值追求,呈现教育的本来面目。基础教育本质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奠基的教育,是为一个民族发展打基础的教育。
面对以“双基”取代基础性(学科)、基础性回归“多元”时代(全人)的基础性内涵的嬗变,基础教育要回归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品德态度、知识技能的基础教育本真。
二、五“养”理论是回归基础教育本真的教育哲学,即慢养、顺养、牧养、素养、调养
(一)慢养,即尊重规律、关怀童年的教育。
1、育人不能“快文化”,要耐心等待生命的成长。 不支持“不输在起跑线”的观点,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反对全民奥数,不在学科知识的数量与难度上做加法,不提倡“培训班式”成长方式。
2、教育更像农业,要耕种人生。 育人既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过度施肥,更不能搞工业加工。学校要没有入学考试,平行分班,不设快慢班,建设生本化学校课程;要确立学科特色目标,追求实与活的教学文化;倡导个性化班级建设,允许学生适度落后;倡导合格性评价,不比成绩比成长,不比他人比自己,不比高分比标准。
(二)顺养,即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 育人如种树,应顺木之天性,顺人性, 顺个性,就要尊重差异。
1.顺人性,就要尊重儿童。
儿童喜欢游戏,喜欢活动,喜欢挑战,喜欢新奇,喜欢参与,喜欢欢笑,喜欢自然,喜欢幻想……认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实践对于儿童发展的功能,童年对于儿童人生的价值。没有生动的形式,没有丰富的生活,没有自然的亲近,没有快乐的体验,就是缺少尊重儿童的教育。
2.顺个性,就要尊重差异。
儿童都是具体的,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每个人的成熟时期不同。 顺个性,就要承认差异,保护兴趣,挖掘潜能,因材施教,引导个性发展,激励自信成长。学校要有多彩生活自助园,设年度荣誉奖,评年度科技风云人物,开展冬季体育擂台赛,成立北京作协北小分会等。
(三)牧养,即视野开放、激发主体的教育。
1、教育不要“圈养”。过度呵护就会产生溺爱,一味替代就会产生依赖,不敢放手就会难有自主,资源单一就会视野狭窄。
2.牧养的要义在于激发主体性。开发教育资源,更新教育内容,创设自主时空,敢于大胆放手,激发儿童热情,积极主动发展。
学校要开设四季课程,设立自助式课程走班制,成立高年级少年社团课程,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开设澳洲游学课程等。
(四)素养,即注重日常、培养素质的教育。
1.素质不能“速”成。习惯不能突击,兴趣也不能突击,价值观更不能突击。
2.童蒙养正是养成教育的理念。要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兴趣爱好、美好的品德情感、正确的价值取向。
3.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只关注学习知识的数量、难度、速度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之一。知识教育重要在于用知识实现教育——忘掉知识,留下品格。是人性的启蒙,生活的启蒙、知识的启蒙教育, 童蒙养正起始在家庭,提升在学校,促进在社会。
4.童蒙养正就要素养蒙童。要家教先行,家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及时巩固,防止反复,知情意行统一,说做学习统一。
学校要倡导建设学校教育生态,建立促进教育家长委员会;以童蒙养正为指导,细化养成教育年段目标,开发传统文化的德育课程;格教育高于知识学习。以注重素养为理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以四自教育为宗旨,实现寄宿功能转换。
(五)调养,即扬长补短、健康发展的教育,儿童身心需要和谐发展、整体发展、综合发展。激励是启动儿童成长的动力系统,引导是给与儿童成长的方法策略。
1.调养要辨证看待儿童成长。需要赏识,也需要批评;需要放手,也需要要求;需要奖励,也需要惩罚;需要扬长,也需要补短。
2.调养就是个性化教育。调养是教育者的责任,不能视而不见;调养是教育者的专业,期待教育智慧。 把握时机,把握方法,把握程度,把握效果,使教育走向个性化。
当今儿童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学习与行为习惯、诚信感恩等做人品格、耐挫能力等。学校要追求“不信春风唤不回”本真教育,五“养”理论是教育的哲学,更是人的哲学,人生的哲学。(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专题报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