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中矛盾焦点读懂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
(2022-12-18 09:22:18)
标签:
桃花源记教学思路设计陈治国 |
分类: 中考语文 |
紧扣文中矛盾焦点
——《桃花源记》教学思路设计
长沙高新区思沁学校 陈治国
人们常常用“世外桃源”来形容美好的生活环境。“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叙事颇有传奇色彩。
教学这篇文章,我首先从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陶母“剪发待宾”的故事导入课题,介绍陶渊明的家世。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三代为官。可以说,陶渊明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本人也曾担任彭泽县令,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辞官归隐呢?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诗文中回顾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思想与性格。
其次,分析文章题目《桃花源记》。我从“记”这一文体特征入手,在学生读通文章,读准字音,读对停顿之后,引导学生按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整体把握全文——找出文中的“六要素”。进一步读懂文章意思,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异义的词语,了解“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等成语的出处,理解“便要还家”等特殊句式。
再次,我出示新闻报道:近年来,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发起桃花源归属之争,各地都认为当地才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真迹。我据此报道,提出问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熟读课文,找出文中前后矛盾之处。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课堂以解决文中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前后矛盾之处:
矛盾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试问,这片桃花林是天然林吗?天然林怎么可能没有杂树呢?显然,只有人工培植的一片桃林才能“中无杂树”。人工种植的吗?那这是谁来种植的桃林?难道这是桃花源村的村民偷偷出来培植的吗?他们不是自云“不复出焉”?
矛盾二,“设酒杀鸡作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古语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域差异,加上年代久远,人们的饮食、服饰等习俗均有不同,这是生活常识。渔人驾着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说明桃花源与武陵相距甚远。桃花源村民,自先秦至东晋(约公元前221年—约公元420年),约600年没有与外界接触,他们的饮食习俗、衣着打扮怎么能与外人相同呢?
矛盾三,“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明明白白沿途做了标记,马上返程就找不到标记了。渔人“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字很好地说明了中间没耽误时间!那渔人所做的标记又怎么不见了呢?难道是桃花源村民悄悄地跟踪了渔人,毁掉了他所做的标记吗?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其实是作者描绘出来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的隐逸生活,是因为他厌恶官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因此,他渴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陶渊明心中美好的社会应该具有怎么的特征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心中理想的社会环境特点:
第一,自然环境优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第二,社会环境和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百姓热情和睦,“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记叙鲁镇人民热情好客一样,“在小村里,一家的客人,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陶渊明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否实现呢?引导学生分析,答案是否定的。其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沿着做好标记的路,再次寻求理想的桃园,竟然迷路了。这里所迷之路,更是实现生活中的理想之路;其二,高尚之士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见多识广的刘子骥,高高兴兴规划着去寻路,没有结果,不久病死了。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理想真是太难了!“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窃以为,陶渊明的思想就是深受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亦体现出儒家的思想。这也是陶渊明心中世外桃源的特征之一。
最后,课堂小结:陶渊明因为对当时社会生活不满,心中渴望有一种各尽所能、老有所养、幼有所乐,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环境。今天,我们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倍加珍惜,更加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