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文言经典丰富精神营养

标签:
多读经典国旗下讲话 |
分类: 中考语文 |
多读文言经典
(2020年4月20日在学校国旗下的讲话)
陈治国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们小学部已经开学复课,学校更热闹了,更有生机活力了!首先,我祝同学们学得开心,玩得舒心,睡得安心!
再过三天,4月23日。这一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为此,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多读文言经典 丰富精神营养》。
世界书籍,浩如烟海。今天,我倡导大家多读文言经典。一提到文言经典,我们可能会想到“四书五经”或者“经、史、子、集”这些类别的书籍。是的。这些就是文言经典。这些书籍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洗礼,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什么是文言经典。
第二,为什么要多读文言经典?
有个笑话: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天边飞过一只大雁。读书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没读过书的人说,哇塞!好大一只鸟呃!这就是读书人与没有读书人的区别。可见,多读文言经典,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是其一。
其二,这些经典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如,《论语》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阅读它,可以从古人的智慧和谋略中得到启发、汲取力量,做到“古为今用”。
其三,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华历史的渊源,阅读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激发我们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
古代名人都重视教育孩子读书。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读《诗》,无以言”;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陆游告诫儿子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的父母、老师,无不希望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事实上,今天自觉阅读经典名著的人比以前更少了。更多的人喜欢刷抖音、刷快手、刷微信朋友圈、看卡通、看漫画等,我们称这样的阅读为“碎片化阅读”或“快餐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如果长此以往,会使我们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多读经典名著。
第三,同学们要选读哪些文言经典呢?
从我们部编版语文教材可以得出部分答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就编排了《论语》等内容,小学古诗词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中学教材中《论语》《孟子》《庄子》等文言经典著作的选文就更多了。依据教材,我建议小学生可以多读一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这些书籍在古代是作为小孩读书的启蒙教材;中学生可多阅读《论语》《孟子》《庄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古文观止》《诗经》等古籍,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第四,这些文言经典,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我国古代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理解为,陶渊明先生读书分为粗读与精读。“不求甚解”是粗读,是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精读、悟读,读到有心得的书籍,便废寝忘食。
粗读与精读相结合,这是我推荐给你们的第一种阅读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苏轼的名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的是多读。读熟之后还得多思考,多体会。《论语》中也讲“学而不思则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建议同学们先熟读成诵,哪怕有些一知半解,甚至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慢慢地,会有恍然大悟的一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的是身体,让我们身体更结实、更健康;读书,长的是智慧,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思想,更有本领。
读书是个慢功夫,它就像我们指甲。你天天看,好像没长长,但过了一个月,指甲就长得很长了。读书也一样,这一周我很努力了,好像也没看到效果。但是你坚持“十年寒窗”,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你的精神食粮就会“硕果累累”。
祝大家学有所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