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拼音的渊源——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汉字注音

(2014-10-29 00:01:30)
标签:

拼音

直音

反切

        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然而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反切法是用声韵相拼的方法为汉字注音,但是却没有一套表示声韵的注音符号,而是用两个汉字来构成另一个字的音,上字只取其声,下字只取其韵,这样上字的韵和下字的声便属多余,有时声韵相拼还会受到干扰,使拼音不准。而且反切用字多而杂,有些又是生僻字,因此就削弱了反切的效能。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直音、反切注音法,都是以整个汉字的音节来注音的,没有突破汉字形体的限制,局限性很大。

                                                        选自《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当代中国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