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可以分为是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场所;是把活动区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和把活动区看作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亦可将区域活动分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语言区、建构区、生活区等。这是幼儿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可以建构属于每个幼儿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幼儿的学习逐渐趋于“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区角活动的设置使幼儿在学习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具体落实了以儿童发展为本、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要创设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宽松、自由的的氛围。提供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水平,我们设置了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和语言区五个学习性区域活动。下面就五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目的作简要的分析。
一、美工区。
在美工区,首先我们投放了瓦棱纸,并在上面贴了双面胶,教师做了小羊和小雪人两个成品供幼儿参考,帮助幼儿认识瓦棱纸的用处,拓展幼儿学习的思路。其次,我们做了许多形状的印章,利用海绵纸剪出各种幼儿喜欢的图形,粘贴在玩具积木上,让幼儿根据积木颜色来对应蘸取颜色进行印盖。既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与手部肌肉,又帮助幼儿学习寻找对应颜色。接着,我们投放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活动中相关的图片供幼儿涂色,练习按同一方向涂色,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会及时更新、添置操作材料,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一、生活区。
由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但是离开了家庭,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在生活区主要用不织布做了一些毛毛虫,让幼儿帮毛毛虫夹腿,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做了小衣服帮助幼儿尽快学习扭纽扣,而在学扭纽扣的游戏中,我们采用了各种方式,如小衣服、贴苹果、栽大树等;小鞋子帮助幼儿认识左右脚,用海绵纸做小鱼引导幼儿插鱼鳞;插花引导幼儿根据颜色和花瓶上的点数进行对应插花;表情粘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情绪发展。
二、益智区。
在益智区中,我们提供用不织布做成的蔬菜、水果和各种图形让幼儿根据大小或颜色进行排序。在幼儿掌握之后,增加难度让幼儿同时按照大小和颜色进行排序。在粘贴水果和生肖图活动中,让幼儿根据动物和蔬菜水果的影子进行相应的粘贴。教师还投放了走迷宫、平面拼图和立体拼图等材料,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建构区。
首先在建构区的墙壁上,我们用海绵纸剪贴了许多的高楼大厦,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并给他们提供了坐垫,让幼儿脱掉鞋子在上面自由的搭建。教师在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帮助幼儿缓解紧张感,拥有愉快的心情去游戏。我们投放了许多大树、小花、大型积木等,而这些都是废旧材料的利用,培养幼儿环保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语言区。
在语言区我们做了小手放在嘴巴上示意嘘的标识,让环境暗示孩子在区域内要保持安静,哪个声音大了马上会有人指出,使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有一部分是幼儿自带的书,注重了个别的兴趣差异。我们做了许多语言教学活动中相关的头饰,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又是学习的延伸,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引导幼儿创编故事,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做了一些关于大拇哥的指偶。因为我教给幼儿一个大拇哥的手指游戏,孩子非常喜欢,经常在于他们一起玩完以后,孩子都意犹未尽的大喊再来一遍。我们还投放了故事的排序,融入了数学活动的学习。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
材料的投放只是活动前的准备,接下来幼儿的操作需要教师的适当参与有效指导。因此,需要我多加学习关于区域活动的理论知识。多观察记录并反思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