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许建强教育
许建强教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7-04-11 14:54:51)
分类: 教学随笔

    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对学校课程进行重构,而课程重构的重点则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但在推进过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三无”,即“无底气、无组织、无思路”。首先是“无底气”,校长和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较强的畏难情绪,认为课程重构高不可攀,只有专家才行,普通教师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其次是“无组织”。以前学校和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严格按照课程的要求与结构安排教学,且已形成思维定势、管理机制和教学习惯,现在要进行重构,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资源,虽然觉得重要,但主要还是依靠有主动性教师的“单打独斗”,缺乏在学校层面上的行政推动和有组织实施。再次是“无思路”。很多学校和教师觉得课程重构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三无”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认知、理论和能力上的储备不足,反映出我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缺乏深入的思考与足够的勇气。

应该说学校特别是一线教师对课程结构、内容和学生实际是最为了解的,对课程的体验也是最为深刻的,是最有条件和基础进行课程重构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勇敢地迈出校本化实施的第一步,并在实施中牢牢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局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核心就是要“因校()制宜”地对国家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既不是死板机械地实施国家课程,也不是抛开国家课程另搞一套。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对国家课程的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在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重组、改造,从而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校本化的实施。

第二,始终坚持二个原则。首先是要坚持紧扣课程标准原则。国家课程总是要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体现人才培养的方向、理念和规格,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正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对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而不应因不同条件不同特色而擅自篡改和变动。其次是要坚持因校因人制宜原则。国家课程校本化当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但课程标准毕竟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纲要式的,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具体化和项目化,这就我们实施国家课程提供了较大的创造和实验空间,何况国家现在实施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为我们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实施国家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自主的空间。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和空间,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突出学校特色,推动“教师在其教学生活现场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均衡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不断调整、补充、拓展和整合”(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第三,做实三个“了解”。一是了解课程。要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首先是要对课程有较深的认识与了解,不仅是要掌握学科的系统知识与技能、结构体系,更要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及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科的把握做到高屋建瓴,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二是了解学生。人们常说教学从了解学生开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也是要从了解学生开始,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智商情商;不但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不但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人制宜地实施国家课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了解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课程实施的人文环境和实施条件。首先是要了解当地的课程改革氛围和校长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积累,如果没有浓厚的教改氛围,没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武装和支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无从谈起的。其次是了解学校特色。一方面学校特色是依靠课程培育和支撑的,另一方面,课程建设又可以彰显办学特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支撑和培育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再次是了解实施的现实条件,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素养储备、课程知识储备、实施能力储备等等,当然也包括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因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支撑,特别是人力条件的支撑。

第四,构建四种校本化改造的基本模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也是难点就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与重组,那么如何进行改造和重组就成为学校和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从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能力出发,根据对课程本身的处置方式,有四种方式可以采用。

第一种方式是调适课程。就是对国家审定的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校本化的处理,使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可有四个方面的调适。一是调适教学目标,就是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具体化、项目化、梯度化,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适当调高或调低教学目标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可能需求。教学目标调适主要是为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能力相匹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调适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学重点,可以将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合并、改编、补充和调整先后次序等。三是调适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本来就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当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自然就应该随之变化。不但如此,当学生和学情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随之变化,以适应学生和学情的实际。因此教学方法的调适是随着教学内容的调适而调适,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变化,以多元与创新教学方法来适应随时调适的教学内容的要求。四是调适教学评价。一种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而目前的教学评价单一而陈旧,受到诟病颇多,也严重制约了教学的科学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和拓展教学评价的方式,以评价方式的调适推动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适。

第二种方式是整合课程。整合课程就是跨越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的不同领域,从着眼共同要素共同内容出发,将不同学科和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领会同一知识同一内容的多角度性,使其能全面地整体性面对问题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地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有跨学科整合和学科内部整合,不同学科或同学科问题存在着相关相联乃至相同的内容,通过整合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凸显学科的特色。同一学科的整合是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相关相联乃至相同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以强化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而跨学科的整合又含有二:一是同一问题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呈现,通过整合,从不同角度理解领会和运用其知识点。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将不同背景下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种方式是创新课程。创新课程并不是抛开国家课程而随心所欲地胡乱地开发新课程,而是在国家课程的总框架下根据学校特色、学生实际或是局部改造或是创造性地处理国家课程,当然也包括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是课程单元。创新课程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局部的改造,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顺序结构、详略、实证实例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造,使之更适合于课堂实际,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实际上就要把教材本身个性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师和学生。课程内容本质上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对教学内容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以教师也不能只是机械执行和复制课程,而应该进行适当地建设、开发和创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所使用的教材作出相应的创造、拓展和外延,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三是根据国家课程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管理制度,从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全新的辅助性的课程和课程单元,作为校本课程进入学校课程系列。现在我们常说的校本课程大多属于这一类。

第四种方式是借鉴课程。就是引进、借鉴适合我国国情、学校实际的国外境外课程,有的通过改造引进国(境)外核心课程或教材,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有的引进网络课程,也有的引进非核心课程,如拓展论文课程(EE)、知识理论课程(TOK)创新、行动、服务课程(CAS)等。当然,借鉴课程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不但要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实际需要,更要符合国家有关教育和课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尤其要根据我们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对外来课程和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改编,以适应我们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水平的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作为学校和教师理应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校本化实施的重任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