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笔录(8)
凡間有天馬
眼下什么最难?有人可能说赚钱最难,其实被感动是不是也很难,甚至很奢侈?唯其奢侈,一经被感动,那么感动你的人和事,堪称弥足珍贵了。
最近在网上收看了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就被剧中的一个叫做郑娟(当红影星殷桃饰演)的人物感动得一塌糊涂,泪奔不止。始知生活中还有感动和被感动。剧中的郑娟,她从精神层面是真善美的一个符号,从物质层面她完全称得上是华夏所有男人心中的女神!正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女神,心便温暖,便被触动,于是便充满了希冀。这也算得上文学对生活的“干预”吧!
如果你是没有被感动过,或者对感动不抱希望的人,强烈建议你也去看看殷桃领衔亲情演绎的《人世间》吧。如果你嫌长,那不妨侧重收看郑娟出场的第3集,以及第7至第17集,相信你定会被感动的,会感知到人生还有意想不到的苦难,但同时也还有难能可贵的温情,有直面悲惨命运的坚忍,也有扶贫济困的道义担当,有悲悯与同情,有感恩与回报,有坚韧,有亮色,于是就还有希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一个土著的男青年找对象都很困难,找那些长相好的姑娘,那就难比登天。但你只要报名当兵,穿上了绿军装,提媒的就络绎不绝。那些姑娘大都是长相漂亮,家境又好的佼佼者,真可以说是自愿投怀送抱。我1978年秋考上中专,走前没有人来提媒。等我寒假回家就有人上门提媒了,有的还是自己高中时同届不同班的女同学。还有一个是大我几届的高中毕业生。我还接到过县城一个拐弯的亲戚的女儿给我写的信,还听父母说,有一个考上了中师的女同学,到我家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其中之意父母自然看得明白。我在《欠蓝同学一个握手》一文中已经谈到我上中专后,在班上迷恋上了一个女神,已到心无旁骛的程度。对这些当地土著的热情已毫无感觉,甚至隐隐感到了对自己的亵渎,所以很不耐烦,颇为不爽。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人过半百后,经多了,见广了,心态就变得平和许多了,才理解当初那些农村拔头份的女青年为什么不情愿和当地的土著处对象。而一旦这些土著穿上了军装,她们就愿意喜结连理了。因为这些穿上军装的土著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原来的土著,他们一经到外面的世界,很有可能博弈到新的前途和希望。凡是人哪个不是被希望牵引着,扑奔希望而去的。而我上了中专,在一般人看来,便有了吃皇粮留在城里工作的美好希望和前途,那些自认为有资格可以和我处对象的人自然地向我示好了。我本人亦一俗辈,在班级瞄上的女神,家庭出身比我好多了,人美丽,性温雅,我也是奔着取法乎上的更好标准扑奔而去的。说到底,人都是往高处走的,都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因为只有美好的,明显比你高出一截的才能构成吸引,而跟你同处同一水平线的,他/她可能对你有推动,但却对你没有牵引,推动引发的是平视,是无动于衷,而牵引带来的却是仰视,是振奋人心的激动,是给追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此我真正理解了当年那些农村的女青年中的佼佼者,何以去追求当兵的土著,也理解了我当年的女同学何以到我家上门提亲或者造访,写信了。并对当年不屑于那些托人提媒的女同学,以及私下里非议她们感到很惭愧。
如果有人问我,你人生中打从记事时起,遇到的突如其来的好事儿有哪些,那我可以告诉你,第一件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到供销社给我买了一件绿上衣,并在课间时送到学校,让我当着同学的面穿上,着实显摆了一番,满足了一个少年既自尊,又自卑的虚荣心和存在感。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上下流行国防绿,男女青年都以穿上绿军装,带上绿军帽,甚至挎上绿挎包为荣。但是真正的军装不是想搞就能搞到的。所以商店有卖仿制的绿上衣。我多么想拥有一件呢。就在我的向往中,母亲将这件绿上衣送到了我的面前。母亲开心地笑着,那笑容是那么慈爱,她眼睛热切地望着我,下巴朝我一点一点,意思让我试一试。我当众穿上,立刻引来了男女同学的注目。这突如其来的好事,不但使我感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更感到了无比开心。
2022年4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