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富强先生

标签:
刘富强书法书法家人物甘肃书画名家网 |
分类: 甘肃书画名家(排名无序) |

刘富强
,笔名三川,号书镜斎主、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人,生于1963年3月,研究生学历,兰州市文联副县级调研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练习书法三十余年,现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代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其书法擅长行草,结体俊秀,笔法灵动,章法严谨。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书画赛展中获奖。先后有近千幅作品被国内外单位、群众收藏,被评为“中国书画顶品汇百位签约名家”、“中国网上图书馆100位书画作品最具价值的名家”
2014年,新浪网《艺术长廊》专栏对三川先生进行了专访报道,他发出的“书法应抛弃拙笨丑的邪路,回归传统美的正道”呼声,得到了全国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认同。





























转载]新浪艺术长廊专访著名书法家刘富强(三川)先生
2014-05-04
原文作者:刘富强-三川书法
n
n
n
n
u
u
u
u
u
u
n
艺术长廊:谢谢刘老师做客新浪网艺术长廊!您曾经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相比那些曾经受过名师指点的书法家来说,您的学书经历可能没有什么值得可炫耀的地方,请问您是如何从一名军人成为一名书法家的?
刘富强:是的,我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当兵期间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复原后继续在永登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来调入兰州市委办公厅从事文秘工作,现在兰州市档案局(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的确一直没有拜名家、大家为师,但从来不感到是一个遗憾,也不为此自惭形秽,因为人各有志,书各有体。我对那些标榜拜了名师但其书风不见其师半点影子的“弟子”和拿着与名家的合影证明自己也是名家的书家是嗤之以鼻的。坦诚地讲,书法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不是一名专业的书法家。我与书法结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汉字情有独钟。从小学到中学,从当兵到到工作,我对数字麻木不仁,看见就烦,但对汉字很感兴趣,喜欢研究。不仅喜欢琢磨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体式等外在的形式,而且喜欢推敲汉字的读音、含义、词性、用法等内在的灵魂,把汉字当作音乐、舞蹈、美女去欣赏。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自然会有美感和灵性。二是半生与笔为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用粉笔创办了无数期黑板报;从军营到机关,用钢笔撰写了无数篇新闻稿和公务文书、领导讲话,可以说半辈子与笔墨不离不弃。长期用笔如同庖丁解牛,熟能生巧,这为我的书法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写好硬笔字的同时,练习毛笔字事半功倍。
艺术长廊:您的书法作品,线条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柔中带刚而富有张力,字如其人。我很想知道,在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书写不同的内容体裁,通过线条的表现和笔墨的变化,是否就能彰显出作者不同的书写境界?
刘富强:是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嘛。我一直在探索、尝试、追求着用笔法、墨法、章法的和谐运用去创作不同内容、不同意境的书法作品,为此还特制了一枚闲章“写吾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作出的满意作品不多。我曾在2012年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尝试着用多种书体、多种格式、多种笔法、多种墨法、多种章法创作了一些作品,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师古不泥、大胆创新的热情。
艺术长廊:和文学创作一样,书法创作也需要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作为一名官员,您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在这种环境下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吗?如果不能,您又是如何远离政治影响潜心于书法创作的?
刘富强:繁忙的工作状态与宁静的创作环境确实是一对矛盾,恰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前些年在市委办公厅工作,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加班写稿件,根本没时间搞创作,只能在业余时间与书法“约会”。为了能静下心来搞书法创作,就向组织要求调到档案馆工作,嘿!没想到这里的工作也不清闲,照样忙。怎样解决矛盾呢?还是只能利用中午、晚上、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搞创作。哈哈!这既符合我这个业余书法爱好者的身份,也无愧于“天道酬勤”的座右铭。
艺术长廊:和文坛一样,中国书画艺坛乱象之多,让人深忧。可是在当今社会,艺术没有商业化,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面对权力和金钱,我们的艺术家需要怎样的一个环境,才能痴心于艺术潜心创作?
刘富强:当今的书法殿堂的确乱象横生,有点像自由市场。除了真正的书法家占有一席之地外,还有“南郭先生”高调亮相,“群众演员”粉墨登场。一些有点名气的领导人物、离休干部、企业老总、作家记者、演艺明星、残疾人士,不管有没有书法功底,只要会写几个毛笔字,就敢挥毫泼墨、题词写匾。这些人的“墨宝”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其收藏者把名人书法与书法名人混为一谈了。令人尴尬的是,许多书法功力深厚而名气不大的书法艺术作品却没有畅通的销路,正如您所说的,艺术没有商业化,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面对这种境地,我认为那些有实无名的书法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让艺术升值;二是耐得住寂寞,苦心修炼,追求完美,“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艺术长廊:因为浮躁,因为名利,也因为跟风,这些年来,众多新老书家的本来书风纷纷变脸,奇怪、笨拙、丑陋甚至让人无法辨认的所谓创新书法遍地开花。您对这种现象有何见解?
刘富强:关于这种现象,请允许我多谈几句看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书法应抛弃怪拙丑的邪路回归传统美的正道》。我认为,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魁宝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人文格调。追求书法的美感,是传统的正道。要把汉字写好、写美并上升为艺术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临帖、长期练习方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而一些混入书法圈的“南郭先生”,只懂得一些书法门道,远没有达到成名成家的境界,却不甘寂寞,妄想靠投机取巧、标新立异一夜成名。他们不下功夫临帖、练字走传统正道,却一门心思搞标新立异、走旁门左道。他们也许是从泰国人妖、清朝服饰的奇怪面貌上受到了启发,也许是从葛优、刘欢的独特发型上得到了灵感,总之,找到了一条走捷径,抄近道的野路子。他们写不出精巧秀美、风格鲜明的汉字来,索性另辟蹊径,或绘制文字,或扭曲变态,或装嫩扮稚,故意把汉字写得奇怪、笨拙、丑陋,让人看不懂,不理解,美其名曰“创作”、“创新”。悲哀的是,这种书风在当今书法圈里居然有人效仿,有人捧场,甚至一些书法名人也为张扬个性、追求独特、引人注目而与这种书风趋势附和,同流合污,助长了书坛上的不正之风。这样的书法的确别具匠心,与众不同,但糟蹋了中国国粹,污染了民族艺术。如果我们审视历朝历代的书法碑帖,阅读古往今来的文书手迹,能找到如今“南郭先生”的字样和写法吗?试想一下,假如把那些奇怪、笨拙、丑陋的所谓创新书法推广开来、发扬光大,让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替代传统的书法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将异化成什么样子?书法还会有美感吗?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唯美才是永恒的追求;书法殿堂圣洁高雅,容不得江湖骗子耍把戏、卖狗皮膏药。面对当今充斥着怪、拙、丑风气的书法艺术殿堂,我联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喇叭裤”和本世纪初的“露脐装”,它们虽然在一部分人群中流行过一阵子,但毕竟不是主流的东西,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终究会被历史抛弃的。因此,我奉劝那些真正的书法爱好者,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传统的书法碑帖为楷模,苦练基本功,规规矩矩地写字,一步一步地提高,不要急功近利走捷径、随心所欲乱创作。同时,我也呼吁一些知名书法家,要为人师表,冷静地审视、研究中国千百年的书法传统,坚持和弘扬书法艺术的本来美感,不要为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而扭曲汉字、创造汉字、异化汉字和丑化汉字,以免在书法导向上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助长求奇逐怪的歪风邪气,致使书法艺术殿堂鱼龙混杂、野草纵生。
我之所以呼吁回归书法的传统美正道,是因为书法的本来面目是美的。
艺术长廊:在书坛领域,为了上位,似乎一夜之间,一些人的书法作品由美变丑,这种变脸术,早已成为书坛诟病。假如,为了在中国书坛争得一席之地,也为了上位,您会顺应书坛风向,而改变自己的作品风格吗?
刘富强:我对书法界的这种歪风邪气嗤之以鼻,十分反感,是不可能追风转向、改变书风的。我会坚定不移地追求书法艺术的美感,不会为了所谓的“上位”或时髦而背叛几千年的书法传统。
艺术长廊:丑书、怪书、奇书之出现,其实大多并非出于古人李贽所谓的童心纯真,不是发自本性的,而是“半路出家”的借扭曲了的汉字急于在中国书坛扬名立万的功利后现代主义者,这种书法家的创新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伪创新。在您看来,当代中国书法之创新的必经之路是什么?
刘富强:书法艺术的创新是应当提倡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不能无原则、无规矩、无章法地胡乱创新,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涂鸦。我认为当代中国书法正确的创新之路应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在符合规矩的框架内谋变化。书法艺术创新的成果必须是新颖、完美、和谐的作品。我相信怪、拙、丑的书法如同“喇叭裤”、“露脐装”,可以流行一时但不可能流芳百世、成为主流。
艺术长廊:您认为,要把汉字写好、写美并上升为艺术是不容易的事,中国书法应抛弃怪拙丑的邪路回归传统美的正道,但是在功利盛行的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把那些走上“邪路”的书法爱好者拉上正道?
刘富强:我觉得要使书法爱好者抛弃怪拙丑的邪路回归传统美的正道,关键在于正本清源。学校要从娃娃抓起,教育学生工整、规范地写好汉字,为书法打好坚实的基础;书法团体在举办书法展览、比赛、交流活动中,要坚定地褒奖传统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勇敢地抛弃怪拙丑的东西,弘扬正气,抑制歪风;知名书法家们要明辨是非,为人师表、正确引导;书法爱好者们要老老实实练字,本本分分创作,不可随心所欲乱创新。
艺术长廊:上次拜访您时,提及当代书法家的文学素养,
刘富强:我认为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虽然属于两门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互为营养、互相给力。文学艺术给予书法艺术的支持和影响尤为显著:文学功底深厚的书法家,其作品肯定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文学修养贫乏的书法家,其作品必然内容浅薄、格调苍白。如果我们审视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名家,就会发现,他们在文、赋、诗、词、联等方面也有很深的功力,既能舞文,也能弄墨,他们的文与书是结合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很少有“一手硬一手软”的缺陷。古代的王羲之,现代的毛泽东,哪个不是文书俱佳、相得益彰?
艺术长廊:艺术评论界有不少人认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水平不高与书法家的文化素养偏低有关,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刘富强: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水平不高,确实与书法家的文化素养偏低有关。许多当代书法家的文化素质低得可怜,不要说自己作诗填词了,就连简单的对联都不会撰写,甚至连成语、格言也说不出几个。他们的书法作品永远是抄写几首唐诗、挥写几个大字,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如果遇到特殊场合需要临场发挥,文化素质现了形、露了底,就难为他们了。试想,一个只会誊写古人诗词的书法家,能创作出精彩作品吗?
艺术长廊:可以说,是生活和命运造就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其丰富内涵也是体现在作者丰富的思想世界,相对于古人的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往往缺少文人气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富强:当代书法家的作品缺少文人气息,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修炼。书法家属于文人行列,理所当然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书法家除了临帖练字之外,要多学习一些文学、美学、哲学、国学、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毫无疑问,书法家的文化底蕴深了,其作品的文人气息自然就浓了。
艺术长廊:自古至今,以收藏书画或创作书画附庸风雅的官员比比皆是,当然,以政绩和书画水平所名于世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当代社会,高级官员题词作画相与馈赠也成了官场结交之风,但是他们一旦退位,其作品的光环就渐渐暗淡。你认为,作为一个官员,既要当好官,又要创作出好作品,首先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
刘富强:中国官员自古以来就有舞文弄墨的传统,这与中国的儒教文化有关。对古代文官而言,舞文弄墨是安身立命的本领;对当今官员来讲,舞文弄墨则是陶冶情操的爱好。随着钢笔、电脑的普及,当代官员与毛笔越来越生疏,书法逐渐远离官场,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存在。书法是中国国粹,是民族瑰宝,应当鼓励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民爱好之、推广之。我们不反对官员、名人爱好书法、崇尚艺术,我们担忧的是不懂书法艺术的官员、名人借助官位、名气糟蹋书法、辱没艺术。我认为官员、名人染指书法的首要素质和条件是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否则不要附庸风雅,贻笑大方。我希望市场上少一些名人书法,多一点书法名人。
艺术长廊:可以说,您的办公室就是一个您个人作品的小展厅,相对于那些爱以书墙衬托自己的书卷气,以悬挂自己与领导和名人合影照片以增加气场的官员来说,您选择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是自信还是出于别的原因?
刘富强:是的,我办公室的四壁没有一张与领导或名人合影的照片,全是我自己的书法作品。我是小人物,没有与大领导或大名人合影的照片挂出来炫耀,即使有了合影也不能证明我也是大领导、大名人啊。墙上挂着自己的作品,一来可以反复审视、推敲、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缺陷和毛病,以便下次改进;二来可以以文会友,互相切磋;此外就是用它遮墙补壁了。
艺术长廊:欣赏您的作品,似乎有关人生哲理的内容更多一点,在我看来,书法创作就是您人生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凭自己实力跻身中国书坛的书法家,人生或多或少,总有坎坷,那么在你的艺术人生中,你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面对的?
刘富强:您观察得真细致啊!是的,我喜欢写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字、词、联、句、文,内容可概括为真、善、美、理。我的艺术人生平淡无奇,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不能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艺术。上班时间工作很忙,即使有点空闲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临帖练字,怕人说我不务正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书法作品。我也没有勇气抛弃工作、丢掉饭碗靠书法养家糊口,我觉得走这条路有点窄、有点险,因为中国的书法市场要字的人多,买字的人少。
艺术长廊:对于个人艺术成就,有人相信天赋,有人相信灵感,还有人相信运气,在你的个人生活中你相信什么
刘富强:哈哈!我既相信天赋,也相信灵感,还相信运气,人生各异,因人而异,岂有定律?靠天赋成为书法家的有之,靠灵感造就书法家的有之,靠运气捧红书法家的亦有之。如果每个人的智商、经历、文化、环境、条件、机遇都是相同的,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我相信天赋占20%,灵感占5%,运气占5%,勤奋占70%。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在书法艺术上不断进步,有所造诣。
艺术长廊:你是怎么认识自己这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的?在你的艺术创作历程中,是什么影响了您的作品风格?以后,您的作品风格还会变化吗?
刘富强:我练习书法有三十多年了,惭愧,虽然浪费了许多纸墨,但书法功力不深,艺术水平不高。至于影响我作品风格的因素,是众多的而非单一的传统书法字帖。我喜欢读贴,不喜欢临帖,注重碑帖中完美字形及其写法的借鉴、参考,忽视碑帖笔画细枝末节的精准模仿。我的书法风格无门无派,博采众长,类似霍元甲的“迷踪拳”,但趋于传统,追求美感。我不愿惟妙惟肖地模仿名家的字体,也不会标新立异地创造字体。
艺术长廊:谢谢刘老师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人简介
张弓,资深媒体人、纪实作家、专栏作家、独立书评人、编剧,1994年进入媒体从事编辑工作,曾在新华社甘肃信息社等国内十多家报社、电视、杂志、网络媒体担任编辑、记者、主编、总编、总策划等职,现为中国铭信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今日甘肃》(国际刊号)杂志主编、《今日甘肃-敦煌》(国际刊号)(筹备中)杂志主编,高端访谈《对话甘肃》栏目总撰稿、编剧,先后业余兼任新浪网专栏作家、原创工作室、艺术长廊版主。创作《药贩子的江湖》、《天下药闻》、《猫步》、《大爷日记》、《沙座营》、《火蝴蝶》、《最后一个春天》、《非常战争》等13部纪实长篇小说600多万字,创作中篇、短篇小说40余部,拍摄并制作电视纪录片及专题片等300多集(部),在《北京日报》等数十种媒体发表报告文学、书评(含书画评论文章)、散文等200多万字,出版大型历史文学作品《大河印》、纪实长篇小说《大爷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