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月霞的博客
马月霞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56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歌,听觉视觉的盛宴

(2024-05-27 14:46:52)

民歌,听觉视觉的盛宴

 

526号下午在沧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我看了一场演主题是《遇见艺术》传承,传唱,传——沧州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无论是演唱的作品,演员精美的表演,音乐表达出来的力量和柔情,以及舞美灯光,堪称完美。

沧州有很多民歌,有的流传了很多年,比如“放风筝”,是流传在河北沧州南皮的民间小调。内容描写了姑娘们春日郊游放风筝的愉快心情。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儿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门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制的各种风筝尽兴的游玩。 演员们表演的风趣,活泼,俏皮,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简练淳朴中又有细致的故事情节。

沧州著名音乐人常连祥老师一直致力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创作,关注大运河文化,这次民歌演唱会的所有作品都是常连祥老师改编的沧州民歌。

大合唱《黄骅渔鼓》让我特别感动,《黄骅渔鼓》是一种黄骅渤海湾独特的曲艺音乐形式,曲调或哀伤忧愁,或轻快悠扬,用音乐的形式,有时像一首叙述诗,有时候像一幅立体画。   

常连祥老师改编的《黄骅渔鼓》大合唱,进行了结构上和音乐上的改编。比如第一部是对苦海沿边的描写,旋律深沉,第二部是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更好的表现了兴奋的心情,最后描写了黄骅今天的喜悦豪迈的乐章。最后一句用了另一首古音乐的旋律素材,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和舞台表演形式。

还有一个作品是《沧州运河号子》让我感触颇深。《沧州运河号子》世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在沧州穿越而过,是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地级市。到解放前夕,泊头拥有木船几百艘,有很大的载重能力。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家就住在运河边上,那时候运河的水势可真大呀,每天有很多船只在运河上穿过,在岸边则是纤夫们赤博拉纤的景观。他们很多人打着赤脚,有的上身儿穿一个四面透风的小布衫,绳子跨在肩上的部分用毛巾裹着以免磨伤。黝黑的皮肤,弓弯的身体,一步一喊的运河号子,我想大概就是为了统一步伐,节省体力,减轻艰辛劳动的压抑感,或者说是对生命的呼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呼唤吧。

经过常连祥老师改编的运河号子,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种劳动的美感,韵律的美感,舞蹈的美感。领唱者号子唱的嘹亮,重新填的词又奔放又优美,众纤夫伴随着刚劲的舞蹈动作,唱出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坚定豪迈的意志。改编后的旋律曲调更为完整,让运河民间歌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还有一个节目特别有情趣,也特别接地气,就是民歌《麻雀打食》,歌词就特别有意思:秋天来了,庄稼熟了,麻雀来打食了。站在台上的男声四重唱,唱的风趣,唱的幽默,用高低声的轮唱描绘出一群麻雀飞来飞去的情景,结尾用口语话描写麻雀飞走的诙谐情景,全曲豪放风趣,有一种律动感,有一种画面感。

整个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共有十五个节目,有男女声对唱,女声小合唱,男声四重唱,女声表演唱,童声合唱,节目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民歌是家乡土地上盛开的花朵,传唱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诉说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慨。无论是《沧州运河号子》,《丢戒指》,《绣手绢》,还是《抗洪号子》,《观花灯》,《画扇面儿》。都以自己独特的旋律柔软细腻的小调,歌唱着沧州这块大地上独特的风光和人文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歌也要有所改进,这场沧州民歌改编歌曲演唱会,既保留了民歌的精髓,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和审美,带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感觉上的艺术盛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