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这周一早上,队友送完儿子上学,给我发来消息:“早上起来儿子告诉他,总有一种强大的阻力让他不想去上学。”看到消息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了,有心慌,更有焦虑。儿子还没满11岁,才五年级下学期。我和队友约了周二一早和学校的心理老师当面沟通,心理老师正好也是孩子班上的副班主任。
周二一早,我,队友还有心理老师一起面对面作了深入的沟通,专业人士的指点让我顿悟了许多!学习了几个月家学的我,确实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其实践行的过程中也跑偏了不少,顿悟后的我决定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儿子的“叛逆”:一年前,他四年级上学期突然从一个乖孩子,人见人爱的孩子,变成了在家的叛逆儿童。到家只玩游戏,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排斥学语文;我们说他游戏打太久了,多说几句,他就躲进屋里;无论你怎么和他说话,他都不说一句话。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反复的问自己:“孩子怎么变这样了?”
我们第一个想到了和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老师也联系到了当时还不是副班的心理老师一起。那一次面对面沟通,我们聊的还是为什么孩子沉迷打游戏?我们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专注学习。那一次我记得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对孩子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自己的空间。后来我接触了家学,通过学习,我的焦虑缓解了很多。再后来,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改善了很多,那个虎妈不再了,变成了孩子眼中温柔的妈妈,妈妈可以懂他的内心了。
对于五年级上学期孩子突如其来的“不想上学”的苗头,确实吓到了我和队友。
对话中,我们还原了几个近期发生在家的真实案例。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点了几个问题:
1. 你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因为孩子做到了什么,做成功了什么,你们及时肯定。反到是你们应该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你们也一样能够肯定他。
反思:家学课堂里反复强调,亲情第一是树根,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家,家是让人心安的港湾。过去一年我们确实进步了不少,但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设定的。孩子做到了,我们满心欢喜,及时表扬;孩子没有做到,我们内心是焦虑的,可能我们语言上是温柔的,但是语调和语气又是带着焦虑本身,孩子是能够觉察到的,进而这样的焦虑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做错事,我们需要指出和批评,但需要就事论事,不贴标签【需要自我修炼】;让孩子知道:“我只是做错了事情本身,而我自己并没有问题。”
2. 关于设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
在谈到放学后孩子是不是应该先写作业再玩游戏,还是先玩游戏再写作业的问题,老师的意见是前者:这属于规则问题应该提前约定好。而我们觉得孩子觉得上了一天学后已经累了,回家后先放松也没问题;不过我家儿子放松的时间是长了些,玩了游戏还要看漫画书等。
反思:在写作业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对孩子是有期望的:这体现在严格的时间规划上:晚9点前写完作业,9点后孩子自由活动,10点准时关灯睡觉,每天要睡够9个半小时。然后儿子是高孔雀,次考拉,低老虎;他做事慢慢悠悠,喜欢按照自己的步调,目标感不强。我们时常在家对他写作业的表现是表现出焦虑的。在学习了性格课程后,我理解了儿子,对他有了包容,不过还是不够。我们还是习惯用心里的那个目标去约束他,否则,我们会焦虑。
其实,我们是在持续不断的寻找控制感,希望控制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我们一旦焦虑,孩子接收到,高孔雀的他察觉的爸妈的不安,从而觉得是自己的不好,才让爸妈不开心的。殊不知,其实是让孩子否定了自己。
我们应该怎么改进呢:接纳孩子的考拉性格,按照他的节奏来。但是对于拖延,我们可以用“我看见(反馈事实),我感觉到(表达家长的内心),我希望”来和孩子沟通。我们不是将重心放在儿子行为的改变之上,而是和我们自己去连接,通过我们自己的成长,然后带领和影响孩子的改变。【现实做起来,其实真的不易】
3. 家长引导太多,应该多触发孩子多自我思考。
孩子心情不好,我们察觉到他的情绪后,和孩子聊天。然后,殊不知,爸爸妈妈是这么想的,xxxxxxx.
心理老师说你们这就是太多引导。孩子在纠结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共情,“嗯,这个事情确实挺难办的。可以我们又要面对和处理,你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让我想到了家学课堂里,老师讲过的“启发式提问”,激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
心理老师说:“你们那么多说教,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什么都懂,我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 长此以往,孩子自尊可不是往下串么。”
反思:说到点子上了,每次孩子一纠结,我们就直接给孩子解决办法。殊不知,这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和犯错的机会。
怎么样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呢?无条件并不是纵容。这个度的把握其实挺难的。我反思:我们需要站在0的位置往前看,看到孩子已经有的,哪怕他现在只有20分;但现实中我们时不时就要用100分我们的标准去看孩子,然后开始焦虑。
我们需要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给予他肯定!给予他支持!告诉他:即使他做不到,这并不影响爸爸妈妈对你的爱!
只有家给予他安全感,他的内心才会有力量。不然,父母的焦虑,只能换回孩子的抑郁。
方向对了就坚定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