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保证亲完之后不拥抱?
(2014-11-29 09:08:39)
事实证明,中国人建一个比萨斜塔,一点不比意大利人来得笨拙。这一点,住在上海浦东心圆西苑两幢斜楼里的居民体会最深。入住2年的动迁房,因为17和18号楼发生倾斜,两幢大楼大大咧咧地亲上了。人们担心的是,这要是亲完了,再来个拥抱咋办?
“楼亲亲”如此激情,浦东建交委出来安民告示说,沉降量和倾斜率均在规范容许值内。开发商表示,是自然沉降的结果。但很多“老不信”居民依然将这类说词当成官方给这对接吻大楼打上的马赛克。他们中有的卷铺盖走了人,而小区房价义无反顾地跌破底线——不少居民挂出了跳楼价、出血价。
止损于两楼亲吻之际,脱手于激情高潮之前。这是再厚的马赛克都无法遮挡的尴尬。道理很简单,今天容许倾斜、容许沉降的数据,未必表示这两楼,就一定能够按容许的数值止吻于此。再过两年呢?万一地震呢?谁能保证这两个大家伙亲完之后不拥抱?拥抱之后不瘫倒?
70年的房子,2岁就“好上了”,20岁的时候还了得?这正是平民思维与专家思维、权力思维不在一个节奏上的关键所在。一个咬住今天这个节点没事,一个担心未来的数值还会不会确保在官方所说的容许范围,双方就这么任性。
理论上,只要是个高楼,总有沉降,总有倾斜。但是问题来了,既然知道有沉降、有倾斜,也既然知道有容许值,那么,为什么两幢大楼在设计时只留这么一只手机的间距?为什么不把可能相碰、可能地震、可能扭曲、甚至可能还有更大的危险预判在内?既然没说两幢大楼可以亲在一起也属于建筑与设计的容许范围,那么,现在的容许范围还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这样理解:那些同样也倾斜也沉降着的楼房,没有亲到一起倒是一些不正常的楼?
答案显然不是,而是亲不到一块儿的楼房,都留够了不让擦出火花的距离,即便再怎么寸土寸金,再怎么属于动迁房,甚至再怎么偷工减料,也没蠢到让楼与楼公然亲嘴、让人一眼就能逮个正着的地步。
上海楼亲亲,住户老不信,不是出在科学数据的精准程度上,也不是百姓的智商比专家的高,而是话语方式的不对称。民众打探的是质量是否合格,官方回复的是容许倾斜数值;住户愁的是未来安不安全,专家说的是现在住着没事。这给民众造成一种别扭的印象——但凡楼盘有了瑕疵,权力的、专家的、开发的、卖楼的,都跟统一战线似的,相互之间比谁都亲,比谁都抱得紧。只有买房的,任是住着不得安宁而心惊,任是看着房价跳楼而肉痛,没人跟自己坐在一张凳子上。除非房倒了,人压了,各方都来救援了,钱是多少赔到了,但别人反倒成了正能量了。
各路神仙抱起团来比谁都亲,正是从开发到盖楼,从勘测到设计,从施工到监理,从验收到备案,都像是一个流水线上完成的,都像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们乐呵呵搞定的。这时候,你让卖瓜的说瓜苦,让盖章的说章歪,便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海楼亲亲,是中国房产开发、尤其是动迁安置类住房没打马赛克的一个缩影。质量底线让度于规划红线,螺蛳壳里做道场,最小预算做文章。这种房子,有病是正常的,没病才不正常。所以,有监测数据表示,2014年第3季度全国各大媒体普遍关注的6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79个交房项目涉及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这数据,听起来一点都不奇怪。
2年的楼房亲到一块,各路神仙都见怪不怪了,这住房的事,还有什么怪事出不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