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沙再注《鬼谷子》(上)<澄知文化>

(2019-09-04 20:43:02)
标签:

澄知文化

鬼谷子

白沙

分类: 经典传承

白沙再注《鬼谷子》(上)<澄知文化>



序 言

鬼谷子(约公元前400约公元前270年),名王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在文化史上,他是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

《鬼谷子》一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的是攻守谋略的理论。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 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是乱世之慧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鬼谷子的学说没有得到后人应有的重视,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讥诋者极多。其实,《鬼谷子》一书并非等闲之书,它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深影响今人,享誉海内外。如果说《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鬼谷子》则专注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不相上下。

《鬼谷子》原有十四篇,但到今天,《转丸》可能是唐朝人写作并编入这本书的。《鬼谷子》常见版本有道藏本及江都秦氏嘉庆十年刊本。现代学术界大多按照江都秦氏嘉庆十年刊本《鬼谷子》来进行研究,这是《鬼谷子》版本中最完整、最准确的流传版本。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晚于鬼谷子约八百余年,以其道家传承、修为、学识和阅历,为《鬼谷子》作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古之经典,只可注,不可译。译者必有所失,而悟者皆有所得。后人注释前人经典,得之七八已然不易,今人再注释后人之注,渐谬千里矣。

 

2019830日写于吾慢堂

捭阖第一

陶弘景曰: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白沙曰:捭阖即开阖,乃谋略、游说之根本法则。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

白沙曰:捭阖之道,乃圣人之道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陶弘景曰】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顺考古道而为之。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白沙曰】探究历史就可以知道,圣人遵循大道,掌控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就可以掌握先机,成为先知先行者。粤,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陶弘景曰】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

【白沙曰】《黄帝阴符经》云: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此语与“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取意一也,指创制律历。

知存亡之门户,

【陶弘景曰】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几者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白沙曰】(圣人)掌握了万事万物生存、发展、消亡的关键规律。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

【陶弘景曰】万类之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远见焉。

【白沙曰】(圣人)洞察万事万物的兴衰过程,通达众人的心理世界,并可以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

而守司其门户。

【陶弘景曰】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白沙曰】(圣人)紧紧掌控事物发展的关键。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陶弘景曰】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白沙曰】道法自然,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白沙曰:掌握关键,而后详察之,为捭阖之先。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陶弘景曰】其道虽一,所行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白沙曰】事物变化无穷,但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陶弘景曰】此言象法各异,施教不同。

【白沙曰】万象有异,皆可归类,以此审之。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

【陶弘景曰】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

【白沙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先后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曰】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任之也。

【白沙曰】万物有优劣长短之分,能为我所用者,用得其所也。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白沙曰:随其嗜欲,审其言行,合以所知,或捭或阖,以得其实。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陶弘景曰】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各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白沙曰】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性情各异,不可等同而视之。合乎事则用,不合则弃。以其差别,以定捭阖之法也。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陶弘景曰】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凡臣言事者,君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而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白沙曰】既知才能之有无,亦知性行之虚实,不足以任用也。必随其嗜欲而知其真意,方可用之。闭藏以听其所言,探其实情。初探既得,断其思路而反捭之,必有所获也。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白沙曰:知其同异,捭阖有时;审时度势,捭阖行之。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陶弘景曰】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白沙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同则不应不求,闭藏以自保。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陶弘景曰】凡臣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白沙曰】谋略有四:谋己,谋人,谋众,谋天下。以此审之,可知用心之源也。与己之同异,知可否也。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陶弘景曰】谓其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白沙曰】如果采纳别人的计谋,就要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干扰计谋的实施。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陶弘景曰】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秘。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而后为得也。

【白沙曰】欲捭者,必全面而透彻,使人信服。欲阖者,必深藏而不露,使人不可测。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白沙曰:捭者,能知人,可制人;阖者,变象比,使自得。以迂为直,无需明言,使之明理;等待时机,以事喻理,或造舆论,动以形势,迫君决断。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陶弘景曰】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白沙曰】知情者方可捭之。不知情者宜阖之,闭藏自己,静观其变,暂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陶弘景曰】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得所,因而为设谋虑,使之遵行也。

【白沙曰】圣人根据对方的实际需要来揣度其想法,然后根据对方的想法为其谋略。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陶弘景曰】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白沙曰】圣人因势而行,如果不合于对方的意愿和实际想法,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另行谋略。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陶弘景曰】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内而藏之也。

【白沙曰】采用捭术时,或者让对方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或者让对方开放心胸接纳观点。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陶弘景曰】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

【白沙曰】采用阖术时,或者接受对方从其志愿,或者弃之而去以避其锐。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白沙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人变化而捭阖者,谓之神。

捭阖者,天地之道。

【陶弘景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故谓天地之道。

【白沙曰】捭阖者,阴阳也,故为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陶弘景曰】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谓废起万物,或开而起之,或阖而闭之。又曰: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白沙曰】道之捭阖,以生阴阳。阴阳变化,是生四时。四时循环更迭,万物得以生焉。万物皆有五行,五行相生相克。这些都是因为捭阖变化所致。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白沙曰: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村之舌,胜过百万雄兵。捭阖既出,莫与争锋。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陶弘景曰】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审之。

【白沙曰】世上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皇帝阴符经》云: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豫审其变化,方合捭阖之道。

吉凶大命系焉。

【陶弘景曰】天命,谓圣人禀天命王天下,然此亦因变化而起,故曰:吉凶大命系焉。

【白沙曰】捭阖之术,皆由口也,不通变化者,祸从口出也。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陶弘景曰】心因口宣,故曰“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曰“心者,神之主”。

【白沙曰】《菜根谭》曰: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不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心主神明,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陶弘景曰】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皆由门户出入也。

【白沙曰】言从口出,听其所言,而知其心。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陶弘景曰】言上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

【白沙曰】口以捭阖之术把守,控制言语的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陶弘景曰】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

【白沙曰】捭者以阳,阖者以阴。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白沙曰: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陶弘景曰】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白沙曰】阴阳之道在于和谐,自始至终,都要顺应捭阖之道。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陶弘景曰】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阳曰始。

【白沙曰】使用捭术,从阳之道游说,谋略由此开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陶弘景曰】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

【白沙曰】使用捭术,从阴之道游说,将终止别人的谋略。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陶弘景曰】谓言说者,有于阳言之,有于阴言之,听者宜知其然也。

【白沙曰】利则行,不利则止,人之常理也。以此游说,事有终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白沙曰:阴阳试之,归之于类,可知捭阖也。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陶弘景曰】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白沙曰】以阴阳之辞试探,可知人之阴阳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陶弘景曰】谓与阳情言者,依崇高以引之;与阴情言者,依卑小以引之。

【白沙曰】言无私之事,就从高尚谈起,成就其名誉;言存私之事,可以世俗谈之,成就其利益。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陶弘景曰】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白沙曰】用世俗的言辞游说小人,用高尚的言辞游说君子。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陶弘景曰】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白沙曰】以捭阖之术游说于人,对方或倾其所有而示于己,或采纳谏言而信于己。如此,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谋事则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陶弘景曰】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也。

【白沙曰】捭阖之术,可以游说人民,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也可以游说天下君主。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陶弘景曰】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白沙曰】捭阖之术,若往小的方面着眼,可以小到察不到轮廓;若从大的方面入手,可以大到望不到边际。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白沙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或捭或阖即为本。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陶弘景曰】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覆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白沙曰】万物皆有阴阳,无论裨益或损害,分道扬镳或携手共进,背叛或复归,这都是阴阳的行为表现,都可以用捭阖之道来驾驭和掌控。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陶弘景曰】此言君臣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白沙曰】】阳开始活动,阴就会停止闭藏;随着阳慢慢向外活动,阴就会随着进入。阴阳是不断转换的,阳到极点就归于阴,阴到极点也就会复归于阳,阴阳二者循环始终。此句以阴阳变化之理,阐明了捭阖两者转换的关系。《黄帝内经》记载:“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故曰:一阳出生。《类经图翼》也说:子者阳生之初。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陶弘景曰】此言君以爵禄养臣,臣以股肱宣力。

【白沙曰】万物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形成相应的规范,约束事物的行为;万物在静止的时候,就会显露它的形态。万物在活动时,欲使其静止,可以不加干涉,借助于自然规律即可;万物在静止的时候,欲使其活动,就要施加以外力。《素书》言: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此句以动静之理,阐明捭阖如何转换。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陶弘景曰】君臣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白沙曰】阴阳之道,动静之理,皆捭阖使然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陶弘景曰】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白沙曰】捭阖为动,阴阳为静,皆道之形也。捭阖之术,用于游说,合乎道也。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陶弘景注】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君臣之道,因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圆,君也;方,臣也。

【白沙译】一由捭阖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曰捭阖为万事之先。天圆地方,皆有捭阖开闭,故曰圆方之门户。

 


 

反应第二

陶弘景曰: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而更思,必有以应也。

白沙曰:反应,若投石于静水,观其水花,听其水声,可知其深浅也。说人之初,言语若有不合,以言试之,得其反应而知真相也。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白沙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反得覆,可以明是非。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陶弘景曰】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白沙曰】从古至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变化,都与大道共同存在的。

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陶弘景曰】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己,先度于彼。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白沙曰】以事为鉴,反验于今,可料成败。以史为鉴,反照于今,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反知于己,可以明得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陶弘景曰】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诸古者也。

【白沙曰】事有反常,必有蹊跷。百思不得其解,必循古而问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

【陶弘景曰】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白沙曰】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圣人深谙反覆之意也。

不可不察。

【陶弘景曰】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也。

【白沙曰】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不可不察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白沙曰: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陶弘景曰】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白沙曰】俗语言: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倾听而审思,勿错失弦外之音。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陶弘景曰】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也。

【白沙曰】言或不合于理,或不合于己,察彼之过往,寻事之源头,其情必露矣。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白沙曰:以喻明理,智也;引经据典,晓以利害,使之取舍,以成其事,博也。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即为妙用。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陶弘景曰】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白沙曰】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交浅勿言深,深言友谊亏。言有形象,事有类比,见闻者自悟其理,而顺循吾意,象比之妙用也。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罗大经曰】人情最深,溪谷不足以喻其险,川泽不足以喻其变。然象事比词以求之,未有不了然浊灼照者,鬼谷子反应之言,盖如此。

【白沙曰】明理之喻勿失其象,寓理于事定有所比。

以无形求有声。

【陶弘景曰】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白沙曰】象比之法,言辞隐晦,未明言其理,闻者则思而得也。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陶弘景曰】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白沙曰】象比之法,若钓鱼也。投之以良饵,鱼闻之必来。象比得当,则必得实情也。

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陶弘景曰】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言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白沙曰】置网于必由之处,虚以待之,走而围之,合乎理而得之言,必不使其逃脱也。象比之妙,由此可见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陶弘景曰】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变常易网,更有以象之者矣。

【白沙曰】象比之言辞,未合其理者,彼不应也,象比则变而谋之。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陶弘景曰】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则其情可见,因随其情慕而牧养之也。

【白沙曰】言之象,动而探之,合乎其心则情意出焉,见其情意就可牧而养之,渐遂吾意也。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陶弘景曰】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矣。

【白沙曰】言有象比,则谋略可行,功成则指日可待矣。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

【陶弘景曰】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之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也。

【白沙曰】象比之言,关乎谋略成败,必再三思量,表达准确,运用得当。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陶弘景曰】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白沙曰】象比之法,用于愚智之人皆可得其实情,故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白沙曰:变象比,寻若蛇之七寸,以反辞试之,激之,挠之,观其反应,遂促其利。水激石则鸣,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成。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陶弘景曰】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白沙曰】反听者,诱其所言而听之者也。善于反听者,于不知不觉中得以实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陶弘景曰】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之道审也。

【白沙曰】象比之言变而说之,若合乎其理,则驾驭其心以详察之。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陶弘景曰】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白沙曰】言之象比虽合乎其心,若不详察,则不全知。若不全知,则定基不稳矣。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陶弘景曰】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有言,我乃还静以听之。

【白沙曰】象比以变,彼有反辞,我则为善反听者也。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白沙曰:以反求覆,观其所托,若投石问路,得其反应。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陶弘景曰】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白沙曰】反听之法,先以言行相诱。虚心倾听,其必有声;收藏锋芒,其必外露;居于下位,其必居上;必先与之,使其取之。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陶弘景曰】欲开彼情,先设象比以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实理相归也。

【白沙曰】欲使其吐露情怀,先以象比之言触发其机,徐徐牧养,其语自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理一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陶弘景曰】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也。

【白沙曰】反听之法,用于彼此、上下皆可也。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陶弘景曰】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白沙曰】以反听之法,可以辨别真伪,分析同异,判断真情或是假意。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陶弘景曰】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白沙曰】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以反听之法皆见端倪。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陶弘景曰】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白沙曰】运用反听之法,先计划得当,准备充分,然后依计而行。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陶弘景曰】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白沙曰】反彼而求覆,观其反应,察其实意,此反听之用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白沙曰:静观以得,静听以知,得知其意。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陶弘景曰】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白沙曰】平静其心,然后以听、观、论、别之途径,增长见识,丰富经验,积累知识。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陶弘景曰】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彼,故曰见微知类也。

【白沙曰】所言之事,虽非于平素之听观论别,然可见微知类也。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陶弘景曰】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白沙曰】以听、观、论、别之途径,世事洞明,人情通达,故可闻其言而知其情。陶公之言,理尽于此矣。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白沙曰:知彼难,知己更难。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陶弘景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

【白沙曰】先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

【陶弘景曰】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也。

【白沙曰】知己与知彼,如比目之鱼两两并行,如声响合一,光影相随也。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

【陶弘景曰】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也。

【白沙曰】知己知彼, 察其言而度其情,必中矣。若磁石取针,舌取燔骨,不失毫厘也。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陶弘景曰】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白沙曰】知己知彼,则付出少,而见情疾也。

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先审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白沙曰:圆以道之,贵周全;方以事之,必应对。

如阴与阳,如圆与方。

【陶弘景曰】君臣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白沙曰】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宜方则方,宜圆则圆,持方圆行天下,此乃方圆之道也。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陶弘景曰】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君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

【白沙曰】事未明,以万变应不变,是为圆以道之。事既明,以不变应万变,是为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陶弘景曰】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

【白沙曰】无论进退或是左右,皆用之以方圆之道。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陶弘景曰】方圆进退,己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白沙曰】见形与否,以定方圆。方圆不定,则牧人不正也。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陶弘景曰】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白沙曰】方圆既定,以进退左右而巧用之。不知变通巧用者,则忘情失道也。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陶弘景曰】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白沙曰】先定方圆,而后牧人,以此谋略,则天下莫能知,莫能见也,故谓之天神。


 

内揵第三

陶弘景曰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际,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白沙曰 内揵,谓以言辞探知君主的内心,从内心与之深深结交。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白沙曰:结以道德全其名,结以党友促其利,结以财货就其贪,结以采色填其欲。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

【陶弘景曰】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白沙曰】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君臣相处之道,既不能忤逆圣意,也不能毫无进谏。既不能功无所出,也不能居功自傲。为人臣子,自当时刻揣度圣心,合乎其志。君臣内心相结者,则远而亲;内心相违者,则近而疏。

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陶弘景曰】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白沙曰】就之不用者,不合其心也。去之反求者,终合其心也。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陶弘景曰】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白沙曰】不合而固守者,日进前而不御。合而待决者,遥闻声则相思。

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

【陶弘景曰】言或有远之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

【白沙曰】君臣相处之道,无内揵则离心离德矣。君使臣而无忧,臣事君而竭力,源于素日揣测君心,以合其志,以致心心相印也。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陶弘景曰】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其实为友也。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

【白沙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投其所好,得结其心也。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白沙曰:善用其意,莫之能止。揣摩其意,捭阖使之;以迂为直,顺而得之。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陶弘景曰】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

【白沙曰】内揵而结交于君,执君意而行之,则进退自如也。

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陶弘景曰】蚨母,螲蟷也。似蛛蜘,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朕,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白沙曰】君臣结交于心,相互吸引,亲密无间也。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白沙曰:换位思考,想人所想,视为知己,适时而行,无不成矣。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

【陶弘景曰】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

【白沙曰】进献言辞,结交于君,谓之内。谋之使与君无间,结交于心,谓之揵。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陶弘景曰】说而隐度,则其说必行;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

【白沙曰】不知君意者,宁无说。不顺君意者,宁无谋。隐度者,暗中揣度君心也。循顺者,遵循顺从君意也。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陶弘景曰】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

【白沙曰】暗中思量,知其可行与否,然后公开言明其得失成败,以顺合君意也。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

【陶弘景曰】方谓道术,谓以道术来进,必应时宜,以合会君谋也。

【白沙曰】进言须把握时机,合乎君谋。

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陶弘景曰】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

【白沙曰】详思而保周全,以顺君意,是为良谋。以良谋回应于君,则无不当也。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陶弘景曰】计虑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

【白沙曰】计谋不合君意者,不可进献也。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陶弘景曰】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

【白沙曰】言谋既不合君意,则重新考量时宜,从君意出发,改变谋略。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陶弘景曰】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取内,内必合。

【白沙曰】变计谋以合君意,则若以钥开锁,合乎道而结于心也。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白沙曰:知其志意,应变以对;合乎其事,直抵心底。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陶弘景曰】往事已著,故言之贵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

【白沙曰】往事已著,故评论有异,立场不同使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故君仁则言仁,君智则言智,是为顺辞也。来事未形,难以预言,故留有余地以变通也,是为变言。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陶弘景曰】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

【白沙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善变者,必合乎大道而化万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陶弘景曰】其养人也,必见其谋事而知其志意也。

【白沙曰】听其言而知其人,观其行而知其心。事君养人皆如是也。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陶弘景曰】谓知之即与合,未知即不与合也。

【白沙曰】有所未知,必有不合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陶弘景曰】或有离合而不结固者,谓以阳外相亲,阴内相疏也。

【白沙曰】合乎事而未结于心,则面和心有芥蒂也。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陶弘景曰】不合,谓圆凿而方枘。故圣人不为谋也。

【白沙曰】不合于事,虽谋之而君不用,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白沙曰:较之以计而索其情,而制其术,以合其谋。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陶弘景曰】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

【白沙曰】阴德言与君志意相合。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陶弘景曰】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验,故曰事中来也。

【白沙曰】谋略不合君意,故就而不用也。谋略之始,未合君意,但君意渐变,终复合者,故去而反求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

【陶弘景曰】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遥闻声而相思也。

【白沙曰】为臣者,揣摩圣意,迎合其志,驾驭其心。为君者,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为朕分忧。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陶弘景曰】言不得其情类而为说者,若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

【白沙曰】与君未见共识而冒进,会被抵触。不明实情而进谏,会被否定。

得其情,乃制其术。

【陶弘景曰】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其术也。

【白沙曰】得其实情,因而制术,无所不胜也。

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陶弘景曰】此用者,谓用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

【白沙曰】 用此方法,可自由出入于朝廷,可与君主以心相交,可让君主敞开心扉,吐露心声。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白沙曰:合者用内,攻心为上。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陶弘景曰】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

【白沙曰】 既得情制术于立事之先,故可先知,结固万物为己用。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

【陶弘景曰】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事也。

【白沙曰】 既已得情制术,故能纳伦理道德合乎其说。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陶弘景曰】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

【白沙曰】 运用诗书之经典论述,或增或减,为己说立论。然后褒贬时事,议论时局,决定去留。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

【陶弘景曰】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

【白沙曰】欲合,则迎合其心。欲去,则不再迎合。内外之用,皆不失君臣相处之道也。

揣策来事,见疑诀之。

【陶弘景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白沙曰】对事情进行周详的分析和策划,出现疑问时,就可果断决策。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陶弘景曰】既能明道数,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立功建德也。

【白沙曰】一切皆在计划之内,算无遗策,则君必重用,故立功建德之期不远矣。

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白沙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视主而揵之。

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陶弘景曰】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贡赋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日固,故曰揵而内合也。

【白沙曰】治国安民,使百姓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这就是替君分忧,与君结交于心。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

【陶弘景曰】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己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

【白沙曰】君主昏聩不理朝政,臣子作乱而君主始终不觉,则考虑返回原地,不再事君。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陶弘景曰】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其欢心也。

【白沙曰】君主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意见,则假意赞誉,进而说之。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白沙曰:知进退,有其法。

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陶弘景曰】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则迎而御之,以行其志也。

【白沙曰】君命来召,从君命而行其志也。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陶弘景曰】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其将危与之辞矣。

【白沙曰】去意已决,与君言留之危害,自然会得以脱身。

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陶弘景曰】去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优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

【白沙曰】去就之事,若圆环之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全身而退,是为大仪。


白沙再注《鬼谷子》(上)<澄知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