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大旗杆与列瓜石——民谣与尴尬

标签:
河北旅游保定旅游保定民谣 |
河北古城保定有两个很有名的东西——大旗杆和列瓜石,有一句歌谣,“高不过大旗杆,深不过列瓜石”,说的就是这两个东西。这是两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有名?
“大旗杆”说的是直隶总督署门前的两根大旗杆。这两根大旗杆分别高33.6米,曾是古代中国最高的旗杆,也是古城保定的标志。史料记载,明初(1368年)朝廷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在现直隶总督署的地方建造了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大宁都指挥使司由北平迁保定,原保定府衙改驻大宁都司衙署,按规制建起了一对旗杆,也有人说明初兴建保定府衙时就建了这对大旗杆。原旗杆是木质的,18米多高。后来清初此处改为参将署,雍正八年(1730年)经改扩建后又改为直隶总督署,直至清朝灭亡后的1920年,都沿用了这对旗杆,只是在木质腐朽后进行过更换。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不仅占领了北京,也占领了保定,这是联军士兵在直隶总督署门前的大旗杆下站岗的照片,那时的旗杆还是木质的
清代,大旗杆悬挂的是署衙彩旗。在旗杆三分之二高处有一上宽下窄的方形旗斗,顶端有一横木,悬挂一面红边白底的长条形彩旗,上书“直隶总督部院”6个大字。1920年直系军阀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进驻直隶总督署旧址。他实力雄厚,野心勃勃,一心觊觎大总统宝座。他下令将总督署门前的原木制旗杆拆毁,从国外进口了钢筋、水泥,在原来的位置重建了钢筋混凝土的旗杆,并将旗杆加高到十丈五尺,合33.6米(当时1丈合3.2米),一举成为全国最高的旗杆。“高不过大旗杆”由此而出。因为当时水泥非常罕见,用进口水泥制作的旗杆非常稀罕,因其高耸、雄伟,名冠全国,从而成了古城保定的一大景观。你还别说,建造大旗杆的曹锟1923年还真的当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大总统,使得保定大旗杆更加名扬天下。
上世纪40年代初原直隶总督署门前的大旗杆,这时的旗杆已经是曹锟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了,高度也增加了
以前传说保定大旗杆比北京的前门楼子还高,现在还有一些人这么说。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前门楼子九丈九”的歌谣。北京的前门楼子(正阳门)明清时期曾被焚毁、重修5次,最后一次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那年6月16日义和团“扶清灭洋,抵制洋货”,火烧大栅栏的老德记洋药房,火势迅速蔓延,最终殃及整条前门大街,正阳门箭楼也被大火焚毁。两个月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驻扎在正阳门瓮城的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失火,焚毁了整个正阳门。两年后开始重修正阳门,由于经费困难,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完成。重建后的正阳门高度有所增加。1916年,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测量了北京的所有城门,测得正阳门城楼通高42米,按当时一丈合3.2米计算,约为十三丈一。2005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对正阳门进行修缮。修缮前施工单位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正阳门城楼高度进行测量,测得高度是43.65米。无论是42米还是43.65米,高度都远高于保定大旗杆。所以传说的保定大旗杆比北京的前门楼子还高是不对的。民间歌谣说的“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前门楼子很高的意思,不是真的九丈九。
大旗杆是保定的历史性和标志性建筑。上世纪60年代,有人以“破四旧”为名要拉倒已树立了600年的大旗杆,遭到市民包括一些青年学生的强烈发对。双方论辩激烈,大字报铺天盖地,辩论会日夜不停。在众多保护者的努力下,大旗杆得以暂时保存。但好景不长,到1971年,市革委会最后还是以“扫四旧”和阻碍交通为由决定拆毁大旗杆。当时有市民以身阻挡,“誓死捍卫大旗杆”,结果被送进班房。大旗杆没有免于被拆毁的命运。拆毁后的水泥残骸被拖拉机运走,据说用了五、六天时间才运完,填到了当时人民公园(今动物园)北门西侧的一个大坑里。保定人对大旗杆十分怀念,没有了大旗杆,许多保定人耿耿于怀、愤愤不平。1986年12月,保定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1月,直隶总督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人萌生了重树大旗杆的念头,呼声日益高涨。民意不可违,虽几经波折,最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4年在修复直隶总督署后在原址按原高度重建了这对大旗杆。重建时为不影响车辆、行人通行,挖地基没有挖到底,就在原来地基上进行了水泥浇铸。因为大旗杆原址已经扩建为道路,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旗杆位于道路中央。
说完了大旗杆,再说说列瓜石。列瓜石又是怎么回事呢?保定除了上面的民谣原来还有一句民谣:“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保定府的大列瓜”,这里说的大列瓜就是列瓜石。这列瓜石竟然与沧州30吨重的铁狮子和定州84.2米高的开元塔齐名,有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