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丘觉山寺——隐藏在太行峡谷中的古代名刹
标签:
山西旅游太行山佛塔灵丘觉山寺蒲阴陉 |
谁能想到,在这偏僻的曲折幽深的太行峡谷中,还有这么一座曾经闻名遐迩的古代寺庙——觉山寺。
觉山寺,又名普照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201省道旁。灵丘至河北涞源的201省道,是古时“太行八陉”中的蒲阴陉中的一段,蜿蜒曲折,穿行于太行山峡谷。寺庙背依觉山(又称悬钟山),俯瞰唐河,四周群山环抱。寺旁有一村庄,应该是建寺后形成的,因为该村因寺得名,叫觉山寺村。寺外群峰陡立,环伺四周,谷底郁郁葱葱,水流潺潺;寺内佛塔高耸,古树拱卫,红墙环绕,景色十分诱人。我一向不太喜欢单看寺庙,特别是那些没有塔的寺庙。此寺则不然,不仅有雄伟的高塔,而且环境优美,寺庙与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堪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据记载,觉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历史上曾因天灾人祸而多次损毁,现存殿字、禅房都是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建的。北魏鼎盛时期僧侣曾达五百余众,香火极其旺盛,平城(今大同)皇宫内之侍女削发为尼大都出家于此。
整座寺院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显得错落有序。觉山寺属于佛教、道教合一的寺庙,寺内的殿宇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及文昌阁和魁星阁等等。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寺内有古井一口,应为北魏创寺时所凿。
寺院西部的古塔是著名的辽代古塔,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距今已900多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塔十三层,高43.54米,最上部为铁刹。塔的建造十分考究,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该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塔身八角形,塔身十三层塔檐造型一致,排列整齐,逐层内收,线条整齐划一,给人一种秩序美。第一层塔身中空,有辽代壁画60多平方米,多为冥王和菩萨像,为辽代人物绘画精品。塔基外饰精美砖雕,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天女等最为生动。
除了大塔外,在觉山寺西南数十米的小山顶上,还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高5.23米。有人根据筑塔用砖亦为辽代典型沟纹砖判定,亦应是辽代所建。按其型制和位置分析,当为觉山寺当年高僧圆寂后所建灵塔。
在觉山寺保存有一尊石碑——“皇帝南巡之颂”碑,这是为纪念和颂扬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和平二年(461年)南巡和在笔架山北射箭而立的碑。此碑原在笔架山和唐河北面的拓拔濬射箭的地方——御射台,1994年出土时移至觉山寺保管。
觉山寺有许多神奇之处。一是奇山秀水地势奇。此处虽为太行峡谷,形势险要,但寺庙处相对开阔平坦,四周山势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莲花宝座上。觉山北侧隔河相望的山峰相对高大,有两个山峰相对,形似笔架,叫笔架山;东面的一座山峰高高凸起,形似棺材,棺材乃“官财”谐音,寓意升官发财。笔架山代表文运亨通,棺材山代表升官发财,文运、官运、财运都有了,此为一奇。另一奇是说觉山寺的塔高、塔南侧的水井深度都是十三丈,寺院西南小山上的小塔顶至山脚也是十三丈高,故有 “塔井三齐(奇)觉山寺”的说法。第三奇据说是觉山寺每逢雨后或清晨大雾弥漫之时,半山腰会出现一块黑色的方碑,取名"雾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庙会之日,定要下雨,雨过之后,它便随着雾不断出现,给人以无限遐思。还有一奇,觉山寺塔自辽大安六年(1090年)建成后,九百余年未经任何修缮,除部分瓦件脱落外,基本完好。即使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的那场七级地震中,“县城城墙及官衙民舍尽数塌毁,人死无算;觉山寺殿堂楼阁全数倒塌……”,该塔也安然无恙,巍然屹立,真乃中国古建史上的一个奇迹。
为什么在此建寺?首先,寺庙的建设应该与古代“太行八陉”之一——蒲阴陉密切相关。此段蒲阴陉又称灵丘道、唐河古道、定州大道,是北魏时开凿的由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该道开凿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拓拔鲜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横扫河北,问鼎中原。既是交通要道,古时恐怕人烟不会稀少,香火可以延续,这是建寺的基础。据记载,该寺是北魏孝文帝专为报答母恩而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清康熙年《灵丘县志•艺文志》的《重修觉山寺碑记》中说,北魏太和7年(公元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值太后升遐日,哭于山陵,绝膳三日不辍声,思答母恩。乃于灵丘邑之东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觉山,岩壑幽胜,辟寺一区,赐额曰觉山寺。”此年孝文帝刚刚16岁。他的母亲18岁入宫,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生拓跋宏,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皇兴三年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此时的拓跋宏还不到3周岁,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这可能是促成他后来为母造寺的原始动力。
北魏创建时的觉山寺是什么样子?既是敕建,一定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它曾经是“层楼阿阁,连亘山麓”。有的记载还说初建觉山寺时,孝文帝不但从外地招集五百僧众进寺,而且还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有精其佛禅经典者即被度为寺尼。仅以此分析,初建时的觉山寺其规模一定不小。
觉山寺在历史上曾数次重修:至辽大安5年(公元1089年),适镇国大王行猎至此,
历代不少名人赋诗题字赞觉山寺。清顺治庚子知灵丘县事宋起凤,以《塔井三奇》为题赞日:
在觉山寺后面的觉山半山腰,有一大一小两个石窟,其中建有佛堂,供奉佛像,东面的较大,叫菩萨顶。此处较之觉山寺更为幽静,更便于出家人修行悟道。
顺便说一下,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寺南坡村有一座寺庙也叫觉山寺,全称觉山天宁万寿禅寺,不要搞混了。
http://s3/mw690/005O8tC8zy7f3mWYQoif2&690觉山寺位置图(据谷歌地球)
http://s9/mw690/005O8tC8zy7f3mXBssU78&690觉山寺砖塔
http://s7/mw690/005O8tC8zy7f3mXLCXca6&690觉山寺群山环抱
http://s9/mw690/005O8tC8zy7f3mXW7NK88&690觉山寺与笔架山、棺材(官财)山交相辉映
http://s11/mw690/005O8tC8zy7f3mY6n1gba&690觉山寺背依觉山(悬钟山)
http://s3/mw690/005O8tC8zy7f3mYfCG692&690觉山寺砖塔与寺庙融为一体
http://s5/mw690/005O8tC8zy7f3mYKfhq44&690保存在觉山寺的“皇帝南巡之颂”碑
http://s1/mw690/005O8tC8zy7f3mYX6Ew50&690觉山寺角亭
http://s4/mw690/005O8tC8zy7f3mZnkaf63&690觉山寺与环境融为一体
http://s8/mw690/005O8tC8zy7f3n32cJha7&690古朴大气的觉山寺大飞檐建筑
http://s1/mw690/005O8tC8zy7f3n3fUv680&690精美的觉山寺雕梁画栋
http://s2/mw690/005O8tC8zy7f3n3CZVv41&690觉山寺砖塔与鼓楼
http://s7/mw690/005O8tC8zy7f3n43HZI26&690觉山寺塔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3/mw690/005O8tC8zy7f3n4rXNGbc&690觉山寺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
http://s6/mw690/005O8tC8zy7f3omnA4575&690觉山寺西南小山上的小塔
http://s5/mw690/005O8tC8zy7f3n4KhXmd4&690全砖结构的小塔高5.23米
http://s10/mw690/005O8tC8zy7f3n4Tp4B69&690小山和小塔俯瞰唐河
http://s12/mw690/005O8tC8zy7f3nfykAz6b&690塔井三齐(奇)——大塔和小塔齐高
http://s5/mw690/005O8tC8zy7f3nfKc9C64&690觉山石窟
http://s11/mw690/005O8tC8zy7f3ngbV0efa&690不知石窟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开凿的
http://s2/mw690/005O8tC8zy7f3ngpB0B51&690石窟中的菩萨顶
http://s14/mw690/005O8tC8zy7f3ngCo6V3d&690石窟建筑也很考究
http://s5/mw690/005O8tC8zy7f3ngOn2Ye4&690石窟中的禅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