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简述中西方儿童发展观的历史脉络
(2014-10-19 19:32:15)分类: 前四次作业 |
儿童发展观是关于儿童动态发展历程的观点与理念,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儿童发展观也一直在动态发展着,笔者在此将简述中国与西方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不仅对政治、经济提出了珍贵的见解,对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论述至今具有启发意义。
1.孔子:重视后天(教育)作用
孔子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招远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而人的成就和习性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同样地,他对自己的学问也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里,孔子重视的是后天教育和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墨子:环境起决定作用
墨子主张“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习染中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他认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不论是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培养,都是环境和教言影响的结果,所以“染不可不慎”,即应当选择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这一思想比西方学者洛克的“白板说”要早1000多年。
3.孟子:人性本善,教育是“求放心”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保存与培养人内在的善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从而变成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可见,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先天对心理发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4.荀子:人性本恶,教育实现“性伪之合”
荀子认为人生而就有“好利”、“嫉恶”、“好声色”等“恶”的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产生“恶”的。然而,他并不强调这种“性恶”的先天禀赋,而是提倡性与伪结合的思想,即承认“性恶”的前提下,靠“伪”,也就是取决于人出生后所遇到的各种因素和努力的作用。因而,他强调教育的意义。这种“性伪合”的观点是一种相对正确的观点,是最早提出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相统一的思想。
(二)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反而丧失对儿童个人发展的关注,将个体的发展受制于社会伦理的烦琐要求。轻视儿童,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这一阶段的主流思想。但其中也有几股清新之风。唐代的柳宗元写作《种树郭驼橐传》介绍一位种树的老农按照自然规律种植树木,“能顺树之夭,以致其性焉而”,比喻儿童的发展也要顺应自身的天性。明朝的王阳明的主张也颇有“自然教育”的意蕴,主张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倾向于“内发论”。
1.王廷相: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
二、近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在内。但前期主要以翻译为主,未能引起产生较大影响,后期陈鹤琴和黄翼等人有选择地吸收国外进步的儿童发展观,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实验上基础的相对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2.黄翼:重视教育,同时不可忽视遗传
黄翼作为格塞尔的子弟,对于他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他完全与老师不同,更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因为在遗传的可能范围之内,教育可以产生很大的差别。。一个
无论天资怎样卓越,若无适当的学习机会,还是不能凭空有什么大成就。如有适当的训练,便是比较愚笨的人,也可以获得相当的知识技能。但是,遗传的重要由是不可忽略的。教育必须适合儿童遗
传的可能和限制。
三、现代
(一)1949年——1958年
(二)1959年——1977年
(三)1978年——至今
1.朱智贤:辩证地看待先天与后天因素
2.普遍认同,未完待续
西方
一、
(一)
尽管古希腊罗马时期仍存在杀婴弃婴的风气,但一些卓越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关于儿童个体发展的独到见解。
1.
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三种:理性、激情与欲望,将个体分为金人、银人和铜人。儿童的发展就是发展内在的灵魂,各得其所,各居其位。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并有能力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银质者也属于统治阶级,但其能力有限,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训练其勇敢的品性就足够了;铁或铜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总体而言,柏拉图更强调儿童的先天禀赋在发展中的作用。
2.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主张儿童发展的“潜能——实现说”,即把人内在蕴含的力量通过教育发展出来,关注先天因素的发展,又以“蜡块”为喻,重视后天因素的作用。
3.昆体良:正视先天因素,关注早期教育
中世纪天主教的“原罪说”让儿童被视为上帝的羔羊,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顺从权威,不断“赎罪”的过程。因而,中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压抑儿童天性,停滞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的漫长时期。
二、近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高举人的旗帜,突破宗教的束缚,关注人性,关注儿童。从自然中类比儿童的自然天性,重视儿童天赋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
1.伊拉斯谟:关注自然能力,顺应天性
伊拉斯谟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能力和才智,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不要
要想象儿童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儿童像大人一样的举止。
2.夸美纽斯:以教育萌发天性的种子
夸美纽斯认为在每个个体的身上生而就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经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这是一种内发论的思维,肯定人美好的天性,同时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二)启蒙时期
1、洛克:“白板说”,重视后天
2、卢梭:发展是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
与洛克不同,卢梭强调儿童天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他主张人的天性善良,人的生长就是自然属性的展开,教育强调要顺应天性,“不可越雷池半步”,必要时实施消极教育。
(三)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
1.裴斯泰洛奇:强调先天,肯定教育
2.赫尔巴特:重视原有经验与后天经验的联系
赫尔巴特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相分离,并提出“统觉”的观念,即人在原有观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因而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过程,重视后天与先天因素的不断联系与演化。
3.
禄贝尔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切发展,都是由单纯的统一通过多样性而达于复杂的统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经过的似乎也是同样的道路,即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开始步入科学的轨道。
1.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是优生学的创始人,基于他是对名人家谱和普通百姓家谱的调查,得出伟人和天才出自名门世家的“智力遗传”的结论。他还研究了80对双生子,发现他们比非双生的兄弟姊妹在心理上
更相象些,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心理完全决定于遗传的论断。他的单一论调忽视了环境的作用,过于片面。
2.普莱尔:
1882年出版的普莱尔的《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它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著作。普莱尔在其中比较正确地阐明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说:“在心理的发展上,遗传恰恰同个人(后天的)活动一样重要。在这方面没有一个人是纯乎暴发户,必须只从他个人的经验获得他的心理的发展;更应该说,每人必须用他自己的经验将他所继承的天资,他祖先的经验和活动的遗迹从新补满并使它奋发活动。”可以说,普莱尔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神秘或思辨的角度论述人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作用。
3.霍尔:遗传具有古老的动力
霍尔说过:
4.杜威:教育即生长
杜威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杜威认为,儿童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强调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融入生长的过程之中。
5.施太伦:二因素说
施太伦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他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他肯定了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但对于如何共同的解释过于简单。
二、
在这一阶段,儿童心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开始分化,各种学术流派先后出现,这些学派各有所长,各有侧重,而自然成熟理论、环境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突出。因此在本处,笔者将按照流派进行介绍,更为清晰。
1.
(1)观点:成熟是前提
(2)代表人物:格赛尔
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发现无论是胎儿期还是出生以后,个体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因此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部环境的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
2.
(1)观点:重视学习,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刺激——反应”,提倡“环境决定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作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即儿童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3.精神分析理论
(1)观点:关注个体中的自我
(2)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其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从人内在的生理需求出发,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艾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
3.
(1)观点: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2)代表人物:皮亚杰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
总结
尽管中西方对于儿童发展观的起点与发展历程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对于儿童发展观的研究都沿着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验,从零星散落到系统化的脉络。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但这并不意味是一个结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儿童发展的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网搜索关键词:儿童发展观历史
图书馆搜索关键词:儿童发展观历史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姚伟.儿童观及其路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卢斌.
[4]周红安.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白乙拉.
[7]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