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业2:简述中西方儿童发展观的历史脉络

(2014-10-19 19:32:15)
分类: 前四次作业

                                                                                    ——赵呈

儿童发展观是关于儿童动态发展历程的观点与理念,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儿童发展观也一直在动态发展着,笔者在此将简述中国与西方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中国    

 


一、古代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不仅对政治、经济提出了珍贵的见解,对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论述至今具有启发意义。

1.孔子:重视后天(教育)作用

孔子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招远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而人的成就和习性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同样地,他对自己的学问也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里,孔子重视的是后天教育和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墨子:环境起决定作用

墨子主张“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习染中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他认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不论是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培养,都是环境和教言影响的结果,所以“染不可不慎”,即应当选择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这一思想比西方学者洛克的“白板说”要早1000多年。

3.孟子:人性本善,教育是“求放心”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发展就是保存与培养人内在的善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从而变成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可见,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先天对心理发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4.荀子:人性本恶,教育实现“性伪之合”

荀子认为人生而就有“好利”、“嫉恶”、“好声色”等“恶”的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产生“恶”的。然而,他并不强调这种“性恶”的先天禀赋,而是提倡性与伪结合的思想,即承认“性恶”的前提下,靠“伪”,也就是取决于人出生后所遇到的各种因素和努力的作用。因而,他强调教育的意义。这种“性伪合”的观点是一种相对正确的观点,是最早提出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相统一的思想。

(二)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反而丧失对儿童个人发展的关注,将个体的发展受制于社会伦理的烦琐要求。轻视儿童,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这一阶段的主流思想。但其中也有几股清新之风。唐代的柳宗元写作《种树郭驼橐传》介绍一位种树的老农按照自然规律种植树木,“能顺树之夭,以致其性焉而”,比喻儿童的发展也要顺应自身的天性。明朝的王阳明的主张也颇有“自然教育”的意蕴,主张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倾向于“内发论”。

1.王廷相: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

   同时,在中国古代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中,比较准确而全面论述先天与后天关系的,是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他具体地论述了儿童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他说:入之性也,性禀不齐。”“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己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  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父母兄弟之亲,亦积习稔熟然耳。……人也,非天也。” 由此可见,王廷相并末否定人的遗传禀赋的差异,即“天性之知”的作用。但是他更重视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后天的“习”、“悟”、 “过”、“疑”而决定的后知。这里,他不仅强调了环境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作用,而且也强调了主体学习、活动的作用。尽管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王廷相的思想仅仅属于思辨性质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在于与现代科学儿童心理学观的一致性。

二、近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在内。但前期主要以翻译为主,未能引起产生较大影响,后期陈鹤琴和黄翼等人有选择地吸收国外进步的儿童发展观,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实验上基础的相对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1.陈鹤琴:尊重儿童天性,重视家庭教育

   陈鹤琴结合国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和自身所进行的心理实验,认为儿童心理特点具有其自身的价值。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强调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所起的奠基性作用。

2.黄翼:重视教育,同时不可忽视遗传

黄翼作为格塞尔的子弟,对于他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他完全与老师不同,更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因为在遗传的可能范围之内,教育可以产生很大的差别。。一个

无论天资怎样卓越,若无适当的学习机会,还是不能凭空有什么大成就。如有适当的训练,便是比较愚笨的人,也可以获得相当的知识技能。但是,遗传的重要由是不可忽略的。教育必须适合儿童遗

传的可能和限制。

三、现代 

(一)1949年——1958

    这一时期,中国的儿童心理学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儿童心理学,为以后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否认先天或后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单方面的决定,强调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二)1959年——1977

    因爆发文革,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被勒令停止。儿童发展观的研究进入停滞期。

(三)1978年——至今

1.朱智贤:辩证地看待先天与后天因素

 心理学家朱智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朱智贤教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和奥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提出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迟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他们各自观点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遗传素质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环境和教育则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其中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教育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2.普遍认同,未完待续

     中国目前普遍认同的儿童发展观是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是受到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同时两者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在儿童发展的阶段中,通常是年龄越小,受到遗传的影响越大。但是对于国内学者用科学的实验与理论去修正与超越这一说法的努力,还未形成显著的影响。

 

西方

一、 古代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

尽管古希腊罗马时期仍存在杀婴弃婴的风气,但一些卓越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关于儿童个体发展的独到见解。

1. 柏拉图:人性等级,先天决定

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三种:理性、激情与欲望,将个体分为金人、银人和铜人。儿童的发展就是发展内在的灵魂,各得其所,各居其位。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并有能力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银质者也属于统治阶级,但其能力有限,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训练其勇敢的品性就足够了;铁或铜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总体而言,柏拉图更强调儿童的先天禀赋在发展中的作用。

2. 亚里士多德:“内发论”和“外铄论”的发端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主张儿童发展的“潜能——实现说”,即把人内在蕴含的力量通过教育发展出来,关注先天因素的发展,又以“蜡块”为喻,重视后天因素的作用。

3.昆体良:正视先天因素,关注早期教育

   昆体良充分认识到儿童期的重要性,主张及早进行教育。他同时提到了关于后进儿童的教育:“我们必须正视智力落后的事实,他们必须按照自然所安排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样,他们才能在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更为成功。”

 (二)中世纪

中世纪天主教的“原罪说”让儿童被视为上帝的羔羊,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顺从权威,不断“赎罪”的过程。因而,中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压抑儿童天性,停滞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的漫长时期。

二、近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高举人的旗帜,突破宗教的束缚,关注人性,关注儿童。从自然中类比儿童的自然天性,重视儿童天赋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

1.伊拉斯谟:关注自然能力,顺应天性

伊拉斯谟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能力和才智,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不要

要想象儿童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儿童像大人一样的举止。

2.夸美纽斯:以教育萌发天性的种子

夸美纽斯认为在每个个体的身上生而就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经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这是一种内发论的思维,肯定人美好的天性,同时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二)启蒙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人们更加认可儿童的地位,但对于儿童发展的观点各有侧重。

1、洛克:“白板说”,重视后天

   洛克将儿童的心灵比作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印记和观念。后天的一切观念、知识都是通过经验的作用在心灵上刻下印记。洛克否认儿童的先天,重视儿童发展过程中后天因素的作用,即肯定教育的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也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干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也为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奠定基础。

2、卢梭:发展是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

与洛克不同,卢梭强调儿童天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他主张人的天性善良,人的生长就是自然属性的展开,教育强调要顺应天性,“不可越雷池半步”,必要时实施消极教育。

(三)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

    这一阶段自然科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物种进化论促进了人们对儿童研究的关注和兴趣。儿童发展观的研究也开始思辨向科学过渡。

1.裴斯泰洛奇:强调先天,肯定教育

   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主张从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出发来实施教育。在他看来,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他强调先天因素,同时重视教育作用,但还是倾向于“内发论”。

2.赫尔巴特:重视原有经验与后天经验的联系

赫尔巴特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相分离,并提出“统觉”的观念,即人在原有观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因而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过程,重视后天与先天因素的不断联系与演化。 

3. 福禄贝尔:发展是个体本质的表现

禄贝尔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切发展,都是由单纯的统一通过多样性而达于复杂的统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经过的似乎也是同样的道路,即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开始步入科学的轨道。

1.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是优生学的创始人,基于他是对名人家谱和普通百姓家谱的调查,得出伟人和天才出自名门世家的“智力遗传”的结论。他还研究了80对双生子,发现他们比非双生的兄弟姊妹在心理上

更相象些,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心理完全决定于遗传的论断。他的单一论调忽视了环境的作用,过于片面。

2.普莱尔:

1882年出版的普莱尔的《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它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著作。普莱尔在其中比较正确地阐明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说:“在心理的发展上,遗传恰恰同个人(后天的)活动一样重要。在这方面没有一个人是纯乎暴发户,必须只从他个人的经验获得他的心理的发展;更应该说,每人必须用他自己的经验将他所继承的天资,他祖先的经验和活动的遗迹从新补满并使它奋发活动。”可以说,普莱尔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神秘或思辨的角度论述人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作用。

3.霍尔:遗传具有古老的动力

霍尔说过: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比起后天因素,霍尔更重视先天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与他的“复演说”是相一致的,他认为,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早期所表现内在的遗传特性比以后来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古老,因此它不如前者稳定和强大。有。他指出:凡由我们远祖所遗传的此等特征,富有伟大的动力。他从进化论角度解释儿童的发展过程,褒贬不一。 

4.杜威:教育即生长

杜威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杜威认为,儿童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强调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融入生长的过程之中。

5.施太伦:二因素说

施太伦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他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他肯定了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但对于如何共同的解释过于简单。

二、 现代

在这一阶段,儿童心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开始分化,各种学术流派先后出现,这些学派各有所长,各有侧重,而自然成熟理论、环境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突出。因此在本处,笔者将按照流派进行介绍,更为清晰。

1. 自然成熟理论

1)观点:成熟是前提

2)代表人物:格赛尔

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发现无论是胎儿期还是出生以后,个体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因此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部环境的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

2. 环境学习理论

1)观点:重视学习,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刺激——反应”,提倡“环境决定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作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的发展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去控制。这与华生的思想一脉相承,片面强调了后天因素的作用。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即儿童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班杜拉重视环境的作用,但不似前两者那么极端。

3.精神分析理论

1)观点:关注个体中的自我

2)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其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从人内在的生理需求出发,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艾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 逐渐形成自我过程 ,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 、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可能产生好的变化,也有可能带来坏的影响。

3. 认知发展理论

1)观点: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2)代表人物:皮亚杰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 社会环境与平衡。也就是遗传与物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总结

尽管中西方对于儿童发展观的起点与发展历程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对于儿童发展观的研究都沿着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验,从零星散落到系统化的脉络。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但这并不意味是一个结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儿童发展的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网搜索关键词:儿童发展观历史 儿童心理学演变 儿童观发展 

图书馆搜索关键词:儿童发展观历史 儿童心理学演变 儿童观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姚伟.儿童观及其路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卢斌. 儿童发展观的历史透视[J].基础教育研究,2000,增刊

[4]周红安.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白乙拉. 儿童心理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

[7]李恒. 简述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势[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