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坎市镇浮山村天灯坪

标签:
神奇的坎市镇浮山村天灯坪 |
坎市镇浮山村天灯坪渡口码头遗址
天灯坪渡口码头遗址位于永定县,现在为龙岩经开区(高新区),坎市镇浮山村村尾,文馆来的小溪水(浮山溪)与坎市来的大溪水(永定河)在此处交汇。天灯坪是浮山村的发祥地,见证了浮山村的繁衍发展,这里有“大溪美”的历史古碑,有建于宋代的天灯神坛,还有为纪念卢嘉锡院士还乡认祖而建的“思乡亭”,几百年来,多少能人志士从这个码头出发,走向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院士的祖先当年就是从这码头登船,由汀永去台的。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浮山村的大事活动离不开这个历史悠久的天灯坪,“天灯坪”是以坪中央的一个建于宋代的天灯神坛而命名的,有些记载为“天丁坪”(音译),当初乡亲们都希望增添男丁,故也音译为“添丁坪”。据永定县志记载,坎市的水路交通自唐宋至明清,曾久盛不衰。后因水源枯竭,加上拦河建坝,灌溉农田、蓄水发电,进入本世纪60年代随着陆路车运发展和航运停滞而荒废。天灯坪渡口码头是当时坎市水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永定县志记载,永定河航道的起点有两处:一在坎市;一在抚市。这两条航道至坎市新罗洽溪汇合后,经清溪、湖雷、城郊、凤城至仙师芦下坝,再出棉花滩与汀江汇合,通航里程70.5公里。永定河航道坎市段,在南唐保大年间(943~955年),可通航至高陂北山(古上杭场署所在地和上杭县治城),元明时期,还可通航至高陂桥畔。自清康熙,经民国至建国初期,因水源逐渐枯竭,航船才退泊于坎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有小木船在这条小河上航运。以前交通不便,陆路无车,我们坎市与广东大埔的物资交流,全靠永定河水运,在那长远的年代,浮山村的天灯坪码头成了水运交通的枢纽(可说是物流中心)。
一、浮山村史
“浮山村”之名是以开基祖正原公号浮山而来, 又名
“大溪美”
,“大溪尾”。正原公是范阳永定卢氏一世祖县尹公的长子,曾任元朝山东巡检,曲阜县主薄,任满后回乡,携独子小峰公在大溪尾定基,是浮山村的开基祖。范阳卢氏来自中原,有普通话的基础,建于宋代的神炉的背面刻有“大溪美”三个大字,永定县志乾隆版有记载“大溪尾”,由于坎市的客家话“尾”与普通话的“美”是同一个读音,后来逐渐演变为“大溪尾”,所以“大溪尾”与“大溪美”应该同解。浮山村由上角、中角、下角及石令口等部分组成,全村卢姓。七百余年来,我祖辈在浮山村繁衍生息,至今已传至近二十七代,总人口近十万,大部分后裔迁徙外地发展,分布于福建各地,湖南、广东、广西等全国各省市,留村人口只有二千人左右。浮山村,四面环山,溪水中流,风光秀丽,文馆来的小溪水与坎市来的大溪水在村尾天灯坪交汇,流入永定河,汇入汀江,再汇入广东韩江。天灯坪从清朝到五十年代一直是船码头,而又是双溪汇合之处。浮山人勤劳智慧,刻苦奋进,敢于开拓进取,向外向上积极发展。我祖辈历来注重学习与教育,历代人材辈出,多有成就。据记载,元明清三代监生以上功名人士117人,为官者26人。据统计,民国至今,浮山村有中专以上学历人数近400人(包含近代外迁人员)
,大半有高级职称或行政科级以上职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浮山村涌现出多名国家级科学家,都获得过国家科技大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浮山村,地灵人杰,从事工商业者也多,其中不乏商贾巨子,企业强人,看村中土楼新屋林立,敦彝堂,乐耕堂是县上有名建筑,是为明证。这一大批聪明贤达知名人士,在仕途和各行业中业绩显著,为光宗耀祖作出了贡献,是启迪后人的楷模。卢姓是中华姓氏中的一个大姓,县尹公世系是中华卢姓中的一个旺族派系,正原公系则是县尹公世系中的书香世系。
二、浮山村景点,天灯坪最美。
浮山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大溪和小溪二条河流。大溪自坎头安宁桥双溪汇合后流经浮山村,小溪则是从文馆流过来的浮山溪,“天灯坪”就建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是以坪中央的一个建于宋代的天灯神坛而命名的。天灯坪中心的神坛,呈半圆形,半径2米左右,前向高1米,后向高1.2米。龟背中间立一石雕方形柱,高2米,宽0.25米四方形,柱顶盖一伞形玻璃灯箱,斜面0.35米宽,四面透光,中间点花生油灯。方柱上刻有“天官赐福”四个字,象征天上神明将财、丁、贵、福、禄、寿全赐给全村人们。柱面前有石雕神炉长0.45米,宽0.3米长方形样,前、后、左、右四面刻有宋代花纹。正中央有神炉,正面刻有“天官”字样,背面刻有“大溪美” 三个字。前面左、右各安放公母雄狮一对,面对而视。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民均在此上香祈祷,心领“天官”所赐“福气”。乡亲们把高处的花生油灯象征天灯,所以叫“天灯坪”。天灯坪曾经是昔日的船运码头,水陆交通的枢纽。昔有“八字阪头垂晚钓:万安桥上数归舟”的美句,足见景观的特异了。
据村谱记载,浮山村曾有“浮山十景”,即:
“平顶放牧”——平顶;
“松山归农”
——松山下;
“百嘴朝天”
——百嘴石;
“听涛书声”
——昕涛山房;
“万安垂钓”
——万安桥;
解放前后,因地貌变异或国家建设需要,有些景点己不复存在,而有些却变得更加美好。现今尚存的有“松山归农”、“天灯映月”、“仓石泛舟”、“万安垂钓”等,还于1995年为纪念卢老回乡认祖新建了“思乡亭”
,嘉锡乡贤亲自为“思乡亭”题写牌匾,及卢嘉锡院士“三省碑”。此景点不仅历史悠久,也是青少年德育基地,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游览,本地或外地共青团员到此参观学习,过组织生活。天灯坪码头上的四棵数百年的参天古榕,把思乡亭衬托得更加灵秀。
三、天灯坪是浮山村的发祥地
浮山村有大溪和小溪二条河流。大溪自坎头安宁桥(永定河起点)后流经浮山村尾天灯坪与小溪双溪汇合后沿着永定河流到永定县峰市镇,与汀江交汇流向广东韩江。小溪(浮山溪)则由高阪许佳村沿山边经文馆到浮山,并贯穿浮山村于天灯坪与大溪交汇。小溪水主要供农田水利灌溉之用。以前溪水清澈,很少污染,可供人们洗物和饮用。
浮山村人民靠的是良好的气候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这里常年气温平均保持在摄氏20℃-25℃ ,即使炎热的夏天,气温升高到35℃左右时,因前靠河流后靠山林调节,也不觉高温炎热。即使在久不下雨的秋冬季节,大圳小圳,大溪小溪,也从不干润,良好的气候环境给农作物带来了活泼生机,年年丰收。全村山林地属红色土壤,适种木薯。解放后因人多田少,村民们垦山开荒在山坡地大种木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术薯年产量也可居全镇前列,坎市市场出售木薯粉的人,浮山约占三分之一。村里的农田百分之八十以上属肥沃黑色土壤,适种水稻、甘庚、烤烟及蔬菜。勤劳而智慧的浮山人民就在这一方青山秀水养育下,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我们的祖辈真不简单!他们勤劳勇敢,创造了许多的奇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感到无尚荣光。我们村是一个独特的一姓之村,现在常住人口约二千人左右,而外迁人口则达十万之众,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外迁谋生。我们村的得天独厚之处,就是这条大溪,多少人靠水运做大了生意,发了大财;村民们得益于便利的水路,丰富了资讯,开拓了视野,且胸怀大志,登船闯天下。他们带上胆量、智慧和客家情怀,像一颗颗种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衍生息,互助互爱,代代相传。许多人挣了钱就回家盖楼房,五六层的高大土楼,村中就有十来栋。还有人挣了钱,回来办私塾教育后代。族谱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十世伯祖仰山公迁广东开基后,与次子汝学回籍帮助侄孙辑六公创业,后卒于家乡”;“乡贤卢友臣,卢勋堂等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创立正原小学堂(以开基祖正原公的名字命名,民国后改名正原小学校,即浮山小学前身)
”;“清乾隆初年,卢祥图在石令口办起了第一所私塾学校一一"劝学馆",随后下角的仿桂堂和乐耕堂也相继办学。在其影响下,到十九世纪末,村上各角落都有私塾学校,如上角的宏通学校,下角的德盛堂、麟书堂,尚德堂等,可谓兴起了"私塾潮",为以后兴办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少老学堂,老私塾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后代得到良好的教育,书香之风盛行,素有“书香村”的美誉,连邻村的学子都沾了光。石令口十五世祥图公便是建房和建私塾办学的典范。我们的祖辈勇闯天下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处展示了才华,创建了许多业绩。我们应该饮水思源,效法祖辈,承先启后,让祖辈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还应团结全体炎黄子孙,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多作贡献。
四、元宵灯会从天灯坪开始,也在天灯坪结束
一年一度的传统元宵灯会(闹花灯〉始于清朝初年,分别以庄公房和献公房为闹灯基本单位,由上年的新丁首、二负责领头主持。大年初一,有着一股浓浓的亲情和睦的乡村风尚。添了新丁的(即生了男孩〉人家用酒壶装满自制的糯米酒招待来访的客人喝“新丁酒”。献公房新丁户则将酒和配菜送祠堂内摆桌任意尽兴喝“添丁酒”。
正月初二定在宗祠里面由上年内的新丁,新婚的家长及一些长辈一同磋商恭祭祖祠、祖坟以及闹花灯、闹元宵等村中众事,名叫“检新丁”。对于闹灯费用会上先作预算,再将一应费用均摊在新丁新婚户上。村俗规定,每年第一出生的男孩就是“新丁头”第二出生的叫“新丁二”他们是闹元宵的当然主持人。新丁头闹龙灯,新丁二闹马灯,献公房闹龙凤灯。过去在会上分房系登记上年出生人口及死亡人员的生死日期时刻,记上族谱。现在己不再办了。
解放前从始祖县尹公起各世祖坟都有田产租谷蒸尝作为祭祀费用,固定恭祭日期,风雨不止。祭祀后凡到场子孙,八人一桌席地而坐野外午餐。解放后祭扫经费改为按人口摊派,但仍不忘祖宗,恭祭依旧。现在十世以上祖坟及祖祠春秋二祭,由新丁头新丁二主持分别操办,十一世以下则由各房新丁主持办理。
闹灯项目主要有龙灯、马灯、龙凤灯、凉伞灯和扮故事等〈很长的一段年份的元宵之夜还燃放烟花,俗叫烧花〉。群众闹灯热情极高,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改为十一至十六每晚花灯如潮,热闹异常。
闹元宵是浮山乡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日乡俗开始闹龙灯、马灯、龙凤灯、凉伞灯、放焰火、烟花等。所有灯一开始必须先到天灯坪“参神”,给神坛点烛,上香,烧纸,放炮;然后将所赐福气带到各家各户,即所谓“走人家”,家家户户、楼楼屋屋都大放烟花、鸣炮迎接,即“接福”,将“福气”接进来,祈求一年全家财、丁、贵、福、禄、寿全,四季平安。闹灯直到正月十六日晚上,所有灯具都回到天灯坪,将灯燃烧成灰,并将灰撒向江河,所谓“化灯”,让龙下海走向五湖四海,走向世界各地去寻揽财、丁、贵,以利下一年将所揽“福气”带回各家各户。各种花灯的游行与现场表演均配以龙灯锣鼓和马灯五色锣鼓,形声俱具,引人入胜。鼓乐中而以马灯和龙风灯的游行鼓乐更具特色。其节奏严谨,婉转动听,时而群马奔腾,气势澎湃:时而双骏闲游,娴静潇洒:时而幼驹嬉戏,欢快活跃。其特色为他乡所未有。按村俗规定,上年新丁和新婚之家应备一架凉伞灯;灯上绘上一幅幅图画。此灯聚集插于祖祠门口,那简直是图画展赛。有的还写上灯谜,让人猜解。闹花灯为民间娱乐,庆贺丰年,庆贺百业兴旺,我村闹灯从清朝至今极少间断,解放后也曾多次参加社、镇、县以及.省的灯会比赛,1958年以凉伞灯表演队参加县灯会比赛,获得奖励。1959
年8 月,本村烟花被选为永定代表队,在福州西湖参加省焰火会演,其中”冲天箭”
(即大浪)节目被选上北京参加全国焰火会演。(其参加人员本村有榕春、作仁、发荣、炳章〉。
五、天灯坪有科教巨擎卢嘉锡认祖归宗的历史见证
卢嘉锡先生是一位誉满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从事科研和教学六十年之久。1995年适逢八十寿辰,中央和我省领导同志向他祝贺,祝愿他“喜逢盛世频增寿,乐献余年再立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卢嘉锡传》和《卢嘉锡画册》,传记里充分反映了卢老毕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立意创新,超赶世界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祖国,谒诚奉献的高尚品德。
1992年6月,原高陂派出所教导员卢启尧给卢老去信,询问他的祖籍情况。卢老于1 992年9月1
8日给启尧亲笔回了一信,信中的第三段说:“我家这个分支,确是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即大溪尾)人,先父22世霞村公在世时曾谈及1
9世洁斋公‘由汀永去台’…”。
卢嘉锡先生1993年2月2日在卢老福州办公室接待永定来客时亲口说,他父亲常常提到他们的祖籍地在永定的坎市。他说:“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的,我19世祖50岁前后就去世了,后来19世祖的考妣(就是夫人),活得时间长,活了80几岁,而我的父亲是22世(差三代人),还来得及看到19世祖的夫人,他还给她做了几次寿。所以原来他谈到“从汀永莅台”的情况,我印象很深。当时,我父亲也常常提到我们当时是住在永定的坎市,可是后来又有一个小的家谱也提到陈东乡,这个是不证明,不真实的。从我父亲介绍的,当时我们是从永定沿着汀江下来。”
卢老于1994年重阳节率领农工民主党中央咨询考察团来闽西考察访问,顺道回祖籍地坎市浮山村寻根问祖,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迎送人群有二公里多。卢老特意驱车到天灯坪渡口码头,拄杖凝思,缅怀上祖在此乘船去台湾谋生,甲午战后举家移居厦门的情景。由于公务在身,随后匆匆离去。不久,他填写了一首词,刊登在《中华英才》第108期画册上,其词曰:“思悠悠,念悠悠,思念悠悠故乡游;来匆匆,去匆匆,来去匆匆到白头。”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卢老忘不了故乡,更忘不了故乡的父老乡亲。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崇高敬意,并激励后人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在退休干部卢民喜和卢保昌等人倡议和努力下,在风景秀丽的天灯坪渡口码头上,一九九六年建起了一座“思乡亭”,人们用以纪念卢嘉锡先生于1994年重阳节回乡之行。卢老亲自命名并题写了“思乡亭”匾额。
思乡亭建在昔日卢老高祖登船去台湾的天灯坪渡口码头上。亭子六角形,大红屋顶。亭内有楹联三副,门口一副为“思梓时瞻千里月,乡民乐钓万安桥”。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大典,卢老偕同中央领导同志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检阅了威武雄壮的三军方阵和花团锦簇的群众游行队伍。该年春上,离退休干部卢若帆和卢玉章等人倡议,在思乡亭增建卢老”三省”自勉题辞巨碑,碑高约二米,宽1.05米,用青岗石雕成,工艺十分精湛。正面是卢老亲笔书,其文曰:“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读曾子名言有感而作,并书此自勉”。字里行间,闪烁着卢老为祖国四化大局赤胆忠心和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的光辉思想和伟大精神。背面镌刻着“碑记”,是卢若帆老先生撰写的,高度赞扬了“三省”的重大意义,堪称当今格言,愿大家共同勉励,并称卢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
思乡之亭临河渚,古木参天迎风舞;科研教学建奇功,嘉锡大名传千古。
浮山美景不胜收,漫步浑如仙境游;十景星移多物换,七桥虹跃过溪流。
苍榕蔽日临宽道,翠竹成荫映小洲;思乡亭外水溶月,仓石潭中人泛舟。
嘉誉著科研,勤政爱民兴祖国;锡怀明孝道,寻根问祖回浮山。
结束语
无论是天灯坪、添丁坪还是天丁坪,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浮山人民敬仰的地方,是浮山村的福地;不管是浮山村、大溪美还是大溪尾,总之是一个独特的一姓之村,繁衍生息27代卢氏大家族,是正原公的骄傲,也是浮山人民的骄傲!
http://s16/mw690/005O0Zzszy7842jgKVF1f&690
http://s2/mw690/005O0Zzszy7841Q5DIB61&690
http://s2/mw690/005O0Zzszy78gnFiWHv91&690
http://s10/mw690/005O0Zzszy784262aTva9&690
http://s11/mw690/005O0Zzszy7842ccpIu4a&690
http://s14/mw690/005O0Zzszy785yni1uB4d&690
http://s11/mw690/005O0Zzszy7844mQWUica&690
http://s11/mw690/005O0Zzszy7845bTMGm5a&690
http://s13/mw690/005O0Zzszy785aN9eXy6c&690
http://s11/mw690/005O0Zzszy785aOqlke8a&690
http://s6/mw690/005O0Zzszy785yt03o9b5&690
http://s10/mw690/005O0Zzszy785kexPmNe9&690